/ EN CN 

首页

简讯|传统年画的当下境遇与创新性转换路径——第八届四川大学非遗传承人研培研讨会成功举办

本文由  于 2024-04-26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4年4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筹部署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在四川省文旅厅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承办,绵竹年画博物馆、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凤翔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凤翔区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协办的“传统年画的当下境遇与创新性转换路径——第八届四川大学非遗传承人研培研讨会”于宝鸡凤翔泥塑村成功举办。开幕式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霞主持,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宗贤教授致开幕辞。


会议论坛总现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霞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黄宗贤教授致开幕辞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陈山桥先生,绵竹年画博物馆胡光葵馆长,宝鸡凤翔区文化馆吕忠强馆长,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乔晓光教授,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姜彦文副教授,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新昌教授,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魏育龙副教授,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冬教授。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非遗学员


陕西省多位非遗传承人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他们分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凤翔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先生,第七届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先生,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女士,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代表敬萍女士,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传承人胡全让先生,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宝成先生,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凤翔泥塑胡深世家第六代传人韩建斌先生,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宝鸡市“乡土工匠”、西秦刺绣非遗传承人姚怀侠女士。

研讨会主办方,四川大学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包括:川大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黄宗贤教授,川大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志红教授,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霞老师,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岳阳博士,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教师赵帅博士,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教师蔡端懿博士以及艺术学院陈奕钰老师等。黄宗贤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坛到场嘉宾


本次非遗研培研讨会聚焦“传统年画的当下境遇与创新性转换路径”,围绕非遗传承活态性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将木版年画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核心讨论对象,并延伸至多种非遗形式的讨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与现场从事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共同探索各种非遗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实现融合创新的可能性,深度探究当下木版年画传承生态中的困境与机遇,从而探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化、活态化路径。此外,本次探讨会十分重视高校教育平台搭建和学术资源整合的相关问题,由此生发出关于木版年画与其他非遗技艺如何在教育领域进行综合传授的讨论,其目的在于期望推动高校与民间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共同搭建非遗资源共享平台,以便培养出知识结构系统化的非遗传承群体。本次研讨会的流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高校教授、研究员及博物馆馆长的主题性发言,力求从融汇科研教育、整合非遗资源的角度对非遗传承提出理论性的指导和建议。第二部分则主要集中非遗传承人的实践反思,他们分别从自身技艺、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境角度出发,思考非遗如何交融联动,在扎根传统的同时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乔晓光教授发言

李强教授发言

姜彦文副教授发言

胡光葵馆长发言

邰立平老师发言

陈山桥老师发言

李新昌教授发言

姚怀侠老师发言

杨冬教授发言

魏育龙副教授发言

吕忠强馆长发言

刘宝成老师发言





胡小红老师发言


韩建斌老师发言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教授从木版年画的交互创新设计研培出发,提出“力求六个结合”的期许,希望通过非遗培训加强高校与传承人的联动,搭建教学培训与学术研培平台,共同推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原主任乔晓光教授探讨了非遗文化多样性如何与非遗培训结合,并从凤翔非遗的个案出发,思考中国非遗文化形态、形式的相互认知和交汇融合。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强教授的发言围绕“非遗进入课堂”展开,并藉此进一步分析如何在高校中更好地传承非遗。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姜彦文副教授认为当今非遗传承与以往有很大区别,需要与时俱进,并着重强调高校平台在非遗创新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绵竹年画博物馆胡光葵馆长以“交汇互建”为主题分析了年画非遗中所蕴含的“回家”、“交互”和“符号”三重意涵,他希望年画非遗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并表示年画研究的任务道阻且长。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陈山桥先生从安塞农民画的角度介绍多种非遗技艺在绘画领域中的融合与应用,期望为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案例,从而实现非遗的现代性转化。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新昌教授结合高校平台,分析了当下非遗传承人群体所面临的挑战,期望从问题出发,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寻求新的路径。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冬教授认为非遗传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永恒的流变性,并强调非遗传承的多元性和文化互建的重要性。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魏育龙副教授分析了陕西非遗研究的现状和薄弱点,希望结合高校科研优势,从学术层面引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宝鸡凤翔区文化馆吕忠强馆长则着重介绍了凤翔的非遗文化,展示出凤翔这一文化聚宝盆独特的地域魅力和艺术风采。

各位非遗传承人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如何实现非遗传承活化的看法和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凤翔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先生认为当下的非遗传承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群众中普及;二是提高传承人的水平,进一步承继非遗作品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女士提议“非遗进校园”的政策需要持续加大力度,这种形式能够切实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推广至年轻一代。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宝成先生详细介绍了罩金漆器的工艺及当下应用。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凤翔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凤翔泥塑胡深世家第六代传人韩建斌先生从家族传承的历史经验展开论述,他认为非遗传承的三驾马车包括:高校学术、市场和传承人,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促进非遗当代活化。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西秦刺绣非遗传承人姚怀侠女士介绍了西秦刺绣的工艺及当下传承现状。


赵志红教授发言

最后,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志红教授总结发言,她结合此次在地培训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办好非遗培训、联动非遗传承人走入高校、促进非遗交融活化等会议主题做出了系统性归纳,并对未来的非遗培训提出了新的展望。

会场研讨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代表,围绕木版年画以及凤翔本地的非遗泥塑、漆器、剪纸、刺绣等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对话交流。

稿件来源: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

上一条:会议预告 | 四川大学第三届非遗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喜报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迎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4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