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资讯 | 四川大学“彝海之盟 薪火相传”调研实践团赴凉山开展红色主题调研活动——书写“赓续红色血脉 促进民族团结”的时代答卷

本文由  于 2025-03-24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5年是“彝海结盟”90周年,彝海结盟是凝聚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典范,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不仅成功建立了红军与凉山彝族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踊跃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组建“彝海之盟”调研实践团,多次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西昌市、会理市会东县等地,围绕“彝海结盟”历史事件与新时代民族团结实践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赓续红色基因与促进民族团结的双重使命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歃血为盟,共同饮下滴进鸡血的彝海湖水,结为兄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为探寻“彝海结盟”精神的当代价值,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采真老师、宋阿依姆老师带领队员吴冰倩、阿付伍加、刘海清等团队成员,以“历史溯源+现实观照”为主线,深入调研凉山地区的红色遗址、居民生活居住地、非遗工坊等10余个调研地点,历时半年,在四川凉山地区累计开展30小时深度访谈,采集口述史料3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2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10余万字,为研究“彝海结盟”精神的当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寻访红色足迹 重温结盟历史

彝海结盟纪念馆内,馆长张燕向团队详细讲解了馆藏文物与影像资料。一面由红军赠予小叶丹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复制品)尤为引人注目,其背后承载的不仅是红军对彝族同胞的信任,更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初心。团队成员在结盟取水点旁驻足凝思,深刻感受历史事件背后的伟大精神。


彝海结盟纪念馆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复制品)


实践团于彝海结盟纪念馆前合影


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团队成员通过展出的背篓、信件等实物,了解到红军与彝族群众互助的感人故事,其中,馆内一幅彝族向导随红军抵达陕北的照片就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此外,红军广场上的大型浮雕《长征颂》,以恢弘壮阔的艺术语言书写了红军过冕宁的历史诗篇。


馆长张燕女士为团队成员讲解馆内展品



探访结盟新村 见证发展蝶变



结盟新村风貌


团队走访结盟新村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红军长征时期为村庄开凿的“结盟泉”至今仍在使用,村内“红军树”下孩童嬉戏的场景,充分展示了村落和谐发展、村民幸福美满的生动案例。村民吉克阿普表示:“红军树和结盟泉见证了彝汉一家亲的历史,也激励着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团队成员对村民吉克阿普进行采访


驻村教师阿几莫女士向团队介绍:“当年红军为村民挖井取水,如今部队为村里援建基础设施。援助方式虽变,但手足情谊未改。”团队走访发现,新村幼儿园内,彝族儿童用普通话诵读童谣;彝家乐中,游客与村民围坐畅谈。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场景,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团队成员对驻村教师阿几莫进行采访


带队老师与彝族村民深入交流


聚焦文化互鉴 传承非遗基因

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同时聚焦于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调研期间,团队深入冕宁县、会理县等非遗文化发展地,采访月琴传承人、挑花技艺传承人、古歌传承人等,探寻红色精神在民族文化中的延续。

彝族传统音乐中蕴含的团结主题,是这次调研的崭新发现,多首源自红军与彝族同胞友谊的歌曲至今仍在凉山广为传唱。“月琴曲谱中有许多歌颂民族团结的旋律,政府还支持我们到北京、上海交流展演。”传承人表示,各种彝族传统的音乐在政府支持下焕发新生,非遗保护政策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成为了促进民族交流的桥梁。


带队老师对月琴传承人阿妞伍牛女士进行采访


古歌传承人向团队展示彝族古歌演唱



此外,在老街挑花工坊,宋学远女士向团队展示了融合彝族图腾与现代审美的挑花作品。她提到,政府通过开设文化馆培训班、组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挑花技艺走向全国。“我们的作品上过央视,还收到过海外订单!”言语间,宋学远女士对文化传承的信心溢于言表,彰显了非遗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协同发展。


带队老师对挑花技艺传承人宋学远女士进行采访


挑花技艺传承人宋学远女士向团队展示挑花作品




红色精神照亮复兴征程

九十年前,彝海结盟为长征胜利开辟道路;九十年后,凉山大地以民族团结为底色,书写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四川大学“彝海结盟 薪火相传”调研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彝海结盟”精神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为高校红色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色精神将继续指引各族人民携手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篇章。


实践团于彝海村广场前合影

 

 

(供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吴冰倩

 



 

上一条:资讯 |“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刻画时光:清代宫廷艺术与中西时间塑造”顺利举办 下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袁一民教授一行与四川广播电视台沟通全景影像和影视元宇宙共建合作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