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选登(二)

本文由  于 2023-06-20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每个大学学子都有一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五味杂陈的心理活动贯穿在论文开题、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人文认知学科的学术研究一般都需要长期的探索、丰富的积累,才能取得优秀的成果。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旨在训练同学们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能力,引导同学能进入学术的思考和探索之路。翻开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著名人文科学研究者在本科求学阶段撰写的论文都显得有些青涩,但那无疑是他们后来踏上学术巅峰时,青春时代最有价值的学术起点。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本科建立至今,已有十八届本科生毕业。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毕业生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思考。这是学子们四年大学成长的总结,挥洒青春汗水留下的宝贵记忆。我们从每一篇论文中,都能解读到学子们辛劳付出后,呈现出的智慧成果和闪动的思想火花......

感谢同学们的辛勤耕耘,指导教师们的无私奉献。正是由于你们的付出,让公众都能看到美术学专业在教育发展道路上结出的累累成果。

(美术学系  卢丁教授)





 

论文题目:科幻电影中“人机共生”造型的审美意蕴

作者:宋怡雯

指导老师:王征

文章简介:人机共生是指人类与机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当代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表现和深刻的意义,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电影、游戏等。本文依托科幻电影中人机共生的造型,探讨了人机共生关系的理论界定,分析了人机共生关系的三种模式和造型演变,并以具体的文化形象为例,阐述了人机共生造型的表征特征和象征意蕴。


论文题目:宦官的自我形塑——以《瑞世良英》中金忠像为例

作者:祁琪格

指导老师:杜松

文章简介:本文以明后期宦官金忠《瑞世良英》中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这幅肖像在金忠的著作中出现,因此类似于一张自画像。通过了解金忠《瑞世良英》的创作背景及意图,通过图像学分析法对其“自画像”进行分析,探究金忠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的。通过图像对比明代宫廷绘画中的宦官形象,解释为什么身为宦官的金忠肖像既不同于传统的肖像画、也没有宦官的特征,而是一个文人形象,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反映明朝宦官金忠儒宦身份的建构以及自身形象的塑造。


论文题目:奈良国立博物馆藏陆信忠《十王图》屏风图像研究

作者:胡倩

指导老师:胡听汀

文章简介:在十王信仰传说中,人死后魂魄会进入冥界(地狱),经过地狱十王的审判后,再次投入轮回。按《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所言,人逝世后需要通过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等王的审判,这期间需要三年的时间,等到审判结束,会依照此人修造功德转入六道投胎。以“十王信仰”为题材的《十王图》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了宋朝,在南宋时期的江浙一带,“十王信仰”作为净土信仰的一部分在宁波流行和发展。作为对外的重要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传播地,南宋时期的宁波亦成为了《十王图》的出口城市。这些特色鲜明的《十王图》流入日本与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现藏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的陆信忠《十王图》即为南宋时期由海上贸易传入日本。奈良本《十王图》为现存陆信忠十王图中质量较高,保存状况较好的一组。画面上部分是十王与冥官进行审讯,下部分为鬼卒押送、拷打亡者。十位地狱判官皆端坐于案前,头带饰有珠宝的王冠,身披华丽的判官袍,身后是一扇画有山水的巨幅屏风。与宋代其它拥有类似构图的人物画相比,奈良本《十王图》中的屏风图像更多是一种符合当时民间审美的符号。《十王图》中的屏风被赋予权利、人格的力量,使之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屏风与宝座、桌案构成一套强调地狱十王权威的绘画图式。而五代到元代的十王题材佛画中,直至北宋才出现了十王与屏风的组合,并由此成为一种固定形式。《十王图》屏风图像是尘世的官僚母题与十王图融合的结果,亦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


论文题目:论曹晖系列雕塑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作者:张煜来

指导老师:支宇   

文章简介:本文将尝试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晖系列雕塑作品进行案例研究。对于《揭开你》系列动物形象的选取解读,笔者选取相关“动物解放”理论来进行支持,进而对于《揭开你》系列形象细节的解读落脚于生命中心论。对于《可视的温度》系列形象选取以及创作主题的解读,笔者借助相关生态学家消费社会阶级的论点,并运用技术哲学思想和异化理论,特别是其中针对现代自然生态问题的理论来解读曹晖《可视的温度》系列所蕴含的消费社会与生态、人与物品、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本我等关系的思考。最后笔者借助“深生态学运动”来把握曹晖系列雕塑作品的情感与价值。



论文题目:明代博古图像在宋元基础上的嬗变与发展

作者:张澍均

指导老师:黄凌子

文章简介:博古图像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与当时的文人的文化思想、生活经营与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博古图像由文人的这些活动衍生与发展而来,这些文人一生都在经营的事务又是博古图像产生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些事务也借博古图像以视觉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本文尝试总结与大致罗列出博古图像的流变,并重点讨论明代博古图像的特征,具体解释其成因及影响。本文由明代文人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入手,考察其如何开展出博古这一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游玩活动,进而探究博古图像变化的实质动因。经考察发现:除了标榜身份与思想认识上的需求,博古图像的发展与变化还需要文人团体对于社会的需求与感悟作用,即博古图像常以一种文化标志与思想与勾连文化、思想和工艺美术的媒介出现。在对金石物品的赏玩过程中,文人赋予这些物品特定的质感,寄予其特定的情感想像,被他们赋予性格的金石物品因此成文人间的交感对象。而人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中,作为文人赏玩古物衍生的博古图像自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


论文题目: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艺术特征探析

作者:任一飞

指导老师:支宇

文章简介:本文旨在研究AI绘画发展的现状与对AI绘画的发展进行预测,并通过对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AI获奖作品《太空歌剧院》进行图像分析,借此研究AI绘画的逻辑、发展现状和美学特征,并以此来分析AI绘画的艺术价值和对当今美术发展的冲击。并结合图像学和风格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太空歌剧院》这幅AI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艺术评论家对AI艺术的看法,来探讨AI艺术的未来展望。


论文题目:明代宫廷绘画的转折——从《岁朝佳兆图》谈起

作者:陈诺

指导老师:杜松

文章简介:明宪宗所绘制的《岁朝佳兆图》是一幅在风格上充满了民间气息的大众作品,体现了很强的世俗性审美,这样的审美是通常的贵族所不具备的。成化年从政治与文化上来讲亦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段,宫廷绘画停滞在“浙派”绘画风格中拘谨的一侧,并且由于传奉官政策的开创,皇帝的审美取向影响宫廷画的发展,而苏州的吴门画派正在兴起,带来了全新的风潮和思想,崇尚清淡与风雅,力图脱离世俗与大众化的审美,制定一套有利于文人画的品评标准,这一切给宫廷绘画的主流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宫廷绘画迎来了转折。


论文题目:社群性的游离与共生——论卡巴科夫“总体装置”与展示空间的关系

作者:罗惠尹

指导老师:彭肜

文章简介:伊利亚·卡巴科夫的装置艺术被其称为总体装置,即包含着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甚至是建筑的集合体。在上世纪引发了对传统美学的揶揄与文化空间的挑战,使人们对于艺术内涵进行了再思考,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美学价值。从他对装置空间的叙事的理解来看,他将空间作为一种开放和二元性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多维的平行叙事。在此类艺术形式中,体现了装置艺术社群性内部与展示空间之间的共生与剥离。社群性即观者代表的不同阶级立场,从而构成不同社群。一方面,装置艺术必须基于传统画廊或博物馆的整体空间架构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感情,如此才能使观者明白艺术家意图。另一方面,这种载体本身又具有独立性,即内部语境的独立。二者矛盾关系的更迭促进了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本文基于克莱尔·毕晓普学者的装置艺术史学观点,从伊利亚·卡巴科夫的装置艺术案例着手,寻找装置艺术与展示空间关系的规律与特点,并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阐释装置艺术内部与传统文化空间的矛盾关系,使有关装置艺术与空间的理论更加充实。


 

论文题目:从都市时尚消费到文化政策宣传——浅议新中国月份牌年画

作者:黄允俞

指导老师:李振宇

文章简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家政治、社会的改革运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带来了许多的新话题,然而将官方的政治语汇原封不动地传达到普通民众中似乎有一定的难度,既要考虑宣传效果,又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新月份牌年画在这段时间里便承担起政治宣传的任务。除了宣传作用之外,新中国的形象需要文艺的塑造,能够代表新中国的图像符号也有待更新,于是月份牌年画一类的视觉艺术则有需要参与进构建新的大众图像的工作。但是显然,旧月份牌年画的形式和内容未能满足新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新中国的月份牌年画必须做出各方面的转变。本文以建国后月份牌年画的转变为着眼点,从此出发将目光扩散至构成转变的各方面成因。文章主要分为月份牌年画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月份牌年画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新月份牌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新月份牌年画的发展思考四部分。


论文题目:话语和摄影的拉扯——论摄影师中平卓马

作者:张诗海

指导老师:吴永强

文章简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洪流中寻找摄影之为摄影而成立的严肃性,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摄影师中平卓马便一直处于这个问题之中,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与相关的话语,他才选择作为一名摄影师生活下去。中平是在“政治的季节”之中以激进的革命青年的姿态介入摄影的,他的摄影生命始终不停地在探索摄影从其内部反抗语言系统的道路。其中,因为历史境况及其自身的不断改变,中平在摄影上(特别是在方法论上)经历过几次转折,每个阶段都将他的摄影轨迹带向新的方向。本文将关切的重点落于中平卓马的这些变化上,并始终将中平的摄影与其反抗体制的革命者的历史位置加以链接,呈现出在他身上发生的话语与摄影、生命的拉扯。新的社会信息化的大浪持续地发生着,人的生存境况被摄影与影像所包围;中平曾直面文化体制的现实,他用实践对摄影作出的回答在当代仍然具有价值。


 

上一条:讲座预告 | “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关于定州系白石佛像 下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选登(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