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开幕——开幕式及第一场研讨会纪要

本文由  于 2023-10-19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3年10月14日上午9时,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开幕。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聚集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郑州工商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华梵大学、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日本立教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横滨美术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就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新刊资料展开讨论。

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霞主持。陈晓霞副书记首先介绍了线上线下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并向他们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陈书记表示,2018-2023年,艺术学院已成功举办三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我们期待这次会议再添硕果。

艺术学院何宇院长发表了真挚热情的致辞。他首先肯定了四川在中国宗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展望了川大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以艺术学为核心、以设计学和艺术创作为有机支撑,深化艺术互鉴与交流研究,以研究带动创作、以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在艺术学的四大板块中,西南区域艺术研究是艺术学院一直着力打造的亮点。基于学院的目标定位,为了配合艺术学院的研究和学院建立的艺术研究新视野学术品牌,此次会议旨在与国内外专家共同交流,促进宗教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

艺术学院院长何宇致辞

随后,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肥田路美教授为本次会议做主旨发言。肥田路美首先回忆了2001年与成都考古队以及四川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们一起进行佛教石窟造像实地调查的宝贵经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肥田路美教授也一直积极参加四川邛崃、绵阳等地造像的调查,由此她的研究方向聚焦于79世纪的佛教美术。她赞叹到,只有在四川,才能考察到如此多的唐代佛教造像,也十分怀念过去在四川度过的美好时光。最后,肥田路美教授感谢川大艺术学院的邀请,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的举办,以四川卓越的佛教艺术为媒介,让众多优秀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


早稻田大学肥田路美教授做主旨发言


最后,各位专家在会议海报前合照留念。


四川大学第4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分为五场,每场由46位学者发表,每位学者的演讲时间为25分钟,之后5分钟开放讨论。

14日上午940分,第一场专题研讨开始。本场研讨聚焦佛教艺术总论,由南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何志国教授担任主持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朱天舒、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名誉教授林保尧、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小峰和明、郑州工商学院讲师刘舵四位学者依次发言。


第一场主持人 何志国





发言人 朱天舒


 

第一位:《长带飘飘——中国古代图像中的特殊服饰》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副教授 朱天舒)

149:40

在中国古代的人物图像中,交衽汉服的装束上有时也会搭配一种细长的披带,不固定在衣服上,一般从背后绕过两臂挂在手臂上,飘垂的部分有时甚至会长过身体,男、女性都有佩戴,常常无风自飘,律动优美。如此细长的飘带,也不遮体,加上中国古代衣服丝绸的材质极易滑落,拖在地上还会使行动不便,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反映日常服饰的供养人画像和墓葬壁画中没有这样的细飘带。朱天舒教授认为,这种飘带应当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源于古印度服饰的 uttariya,从贵霜王朝开始,与一路从古希腊罗马兴起、又在古帕提亚、萨珊图像中变形的、原本迎风飞扬的大披巾图像相碰撞结合,在中亚佛教艺术里变成了舞动的飘带,后随佛教艺术全面进入中土,广泛见于中国佛教艺术里的飞天伎乐等。朱天舒教授总结,飘带的前世和今生,是一个跨越欧亚大陆、交融各种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延续至今的传奇故事,其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展现了一个外来元素如何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复杂又持久的过程。

b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34y1g7E6/?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林保尧


第二位:《法界佛像日月图的异域信仰文化》

(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名誉教授 林保尧)

1410:10

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林保尧教授主要围绕法界像身上的日月图像展开,从“法界”佛像定义和诸家之说入手,探讨日月图的意涵。他谈到,北朝至隋,约 6 世纪前后,有一种佛像身上出现了各类图案的刻绘,如佛典故事、须弥山、世界图、佛传图、地狱图等,过往习称这类佛像为卢舍那佛像。而今,学界则以较中性的法界佛像称之。此类法界佛像,其身体表面的图像大概是,上段天宫日月图、中段须弥山图、下段五趣地狱图。此中的「日月图」造型多为圆轮形,有的圆轮形内有马车、牛车之类的内容。1996 年,在“传说—超级古佛甄藏展”中可以看到从北齐至隋的法界佛像,然而其两肩日月图竟是以双头牛和双匹马为图样刻饰。林教授认为,它似乎并非为诸家孰知的印度日天、月天信仰体系,应是丝路上祆教(拜火教、索罗亚斯德教)信仰的异域文化。从《小阿维斯塔》和《赞德阿维斯塔》文献中可知,左右双肩的日月图正阐述着“太阳即骏马,月亮即牛种”的种种意涵。林保尧教授提出,此等意涵亦可见于古代伊朗神话的《尼雅伊什》(Niyaish),即“祈祷和赞颂词”中,更为直接有力地道出:“日轮太阳即是光彩熠熠、永恒不朽、光辉四射、迅如的骏马。月轮月亮即是保存牝牛的精种。”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j411x7uk/?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小峰和明


第三位:『釈⽒源流』の仏伝と絵画

(日本立教大学 名誉教授 小峰和明)

1410:40

小峰和明教授以《释氏源流》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15 世纪上半叶的明朝,南京大报恩寺宝成编辑了《释氏源流》。作为一部大型插图著作,它总结了佛教的传承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全书共 19 页(采用上书下文的形式),共 400 栏,每栏上部为一幅画,下部为出处名称。本次讨论的佛教典籍,与该书前半部分的前 200 段相对应,包括《过去现在因果经》和《佛本行集经》等佛教典籍的代表性汉译本。在后来的版本中,宪宗版的文字和绘画被放大成对比鲜明的对照形式,清代版的《释迦牟尼佛大义》则对插图进行了全面修订。这些插图还被用于寺庙壁画,并流传到东亚其他国家,出版了韩国、越南和日本版本,对东亚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一部 “中国汉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作品。最后,小峰和明教授总结《释氏源流》的意义可归纳为三点:首先,它编纂了佛教传记二百段的目录;其次,该版本还从中国传播到东亚以及近代以前的韩国、日本和越南;第三,该插图出版物的广泛传播为佛陀传记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841167m7/?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刘舵


第四位:川渝地区摩崖石刻保护性设施设计探索

(郑州工商学院 讲师 刘舵)

14 11:10

刘舵对川渝摩崖石刻的保护性设施展开广泛的调研,对保护性设施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保护性设计要符合川渝地域特点,要与摩崖环境融合,从而构建整体的摩崖空间环境。刘舵认为,川渝地区摩崖建筑的形成,是基于佛教传入之后日益中国化、世俗化的体现,是与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体系、传统园林的融合,是石窟形制从封闭走向开敞过程中的功能需求,受到川渝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的影响。尤其是川渝地区摩崖石刻集宗教文化、艺术美学于一体,在我国石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存摩崖石刻大多缺少庇护,长期暴露于外,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因此,刘舵老师认为,迫切需要修建保护性设施来合理规避病害。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h4y1q71j/?spm_id_from=333.999.0.0



 

上一条:资讯 | 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场会议纪要 下一条:预告 | 艺术研究新视野: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