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视见无界 | 视觉传达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讲座——“继续发芽:从设计到未知”顺利举行

本文由  于 2024-05-06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4年4月25日,慢物质创始人、深平协常务副主席曾令波先生应邀来到艺术学院,为设计与媒体艺术系师生开展了一场名为“继续发芽:从设计到未知”的专题讲座,该讲座是学院“视见无界”视觉传达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讲座之一,也是设计与媒体艺术系大学三年级《跨媒介主题设计》创新融合课程置入讲座。慢物质是中国当代文创领域最具活力与探索性的品牌之一,是由设计师、艺术家、民艺及农耕作者共同打造的民艺创作实践体,致力于研创有温度的手作产品、介入传统民艺复兴务实,以当代设计和全新场景弥合传统民艺与当代生活的时代裂痕,实现中国原生文化的价值保育、传播与分享。讲座围绕慢物质团队的设计案例与创作理念,讲述了那些兼具创意魅力、文化厚度与商业成就的作品背后的故事。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许亮副教授主持了讲座,王蓓副教授、王莉莉副教授、李贞和蔡端懿老师也来到了讲座现场。


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许亮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由“请放松”盆栽文创项目为始,曾老师讲述了文创设计在文化意义上的乡愁。他认为:文化要素需要进行创意再现,而“对文化的觉知程度,决定了设计的深度;对时代需求的洞察程度,则决定了设计的高度”。接着,曾老师依次分享了“月光——创意中秋礼”、“年画复活计划”、“笔墨方”、“弥生-锡的觉醒”等多个设计案例,从“浅与深”、“旧与新”、“物与我”、“个体与时代”等哲学方位来思考文创从生存价值到情绪价值的深化。在讲座中,曾老师多次强调“不要设定专业的边界”;多个优秀案例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出曾老师不断探索新事物并将其落于实际、赋予传统工艺新生命的热忱。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曾老师在分享中谈到“重修”——重新深度解构关于设计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殆的阅读中去强健文化体力、锻炼表达能力。讲座最后,曾老师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书目,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阅读,并祝福同学们都能拥有适应时代洪流的构建力。


在问答环节,收获颇丰的同学们也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有同学提出关于媒介的限制,在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和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还有同学提出,对讲座中“去精致化”的作品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没有追求产品或工业设计中常规对于“精致感”的追求,反而引发了人们情绪上的强烈反馈,这是否是未来一种趋势呢?

面对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与热情提问,曾老师谈道,同学们可以去大胆体验尖端的技术,尝试更多的表达手段,破除思想障碍,基于专业学习,掌握更深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建构能力。基础学习是一个“磨刀”的过程,要进行解放思想意义上的学习,不断完善我们对社会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体系,做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一刀见血”。“去精致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我们在谈论去精致化的时候,其实我们真正追求是事物原本的样貌,是真实。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设计的对象所处的场景和文化意义真实的传递给受众,而不是去教条化地解释设计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去精致化”能够让减少设计师本人加工过程的干预,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美好。

许亮副教授谈道,在慢物质的作品中看到了设计师对于“慢”的思考与解读,这是一种对项目的执着、对作品成长的坚持和持续探索的态度,正如曾老师的作品一样,慢种庄稼,“继续发芽”,以传统工艺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思考我们要为时代提供什么价值。蔡端懿老师谈道,慢物质的优秀设计案例让我们看到,文化创意设计不应是无意义的工业塑料与消费垃圾,它是每个时代人们最鲜活的精神世界、情感投射和最新技术与思考的具体表达,感谢曾老师的讲座重新匡正了文化创意设计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方位,也为我们正在进行的设计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一条:讲座预告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川滇黔彝族古歌调查与研究》——“彝族古歌诗与乐”专题讲座 下一条:五四青年|乘风破浪,无问西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