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月6日,四川大学国际周系列课程“Art and Cultural Dialogues between France, China and Russia”在江安校区顺利举办。法国新索邦大学(l'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 Paris 3)的Alexandre Stroev 教授应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支宇教授的邀请参加四川大学2025年度国际课程周(UIP)活动,亲临授课。课程围绕中法俄三国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以比较文学、启蒙观念、政治图像与文化交流为核心议题,面向校内各专业学生开放。本课程的学术顾问为黄宗贤教授、课程策划为何宇教授、与谈人为彭肜教授。
开班仪式于7月2日上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由本课程学术主持支宇教授致辞。支宇教授表示,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一次跨文明的学术交流,更是川大在推进国际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次积极探索。他不仅简要介绍了他与Stroev教授之间学术交流与访谈计划的进展,而且还进一步鼓励同学们珍惜与世界一流学者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在跨文化的思维碰撞中拓展学术视野。
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涵盖理论、文本与图像等多个维度。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原理”部分,Stroev教授从巴赫金、多斯妥耶夫斯基、罗兰·巴特的文本出发,讲解文学如何通过“他者”的建构来反观自我。课程特别强调跨语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一个疯子的日记》《堂吉诃德》《狗的座谈会》等文本,训练学生分析文化间转译与讽刺机制的能力。
“政治的哑剧”模块深入讨论了前苏联时期的艺术策略、讽刺话语与后乌托邦想象,从Ilya Kabakov的装置艺术到前苏联广告,再到pellevin小说中的政治寓言,课程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以视觉文化为媒介的政治话语体系。特别是在分析“讽刺艺术”时,Stroev教授结合图像材料讲解了艺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中维系活力。课程中还讲解了中国与法国、俄罗斯文学互译的具体案例。从语言政治、语义差异到文化误读机制,Stroev教授引导学生关注翻译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带领着学生体会语言背后的认知差异与权力结构。在最后一节“Journeys and Utopias”中,教授将“旅行”作为观念迁移与思想实验的隐喻,分析叶卡捷琳娜二世如何通过图像策略塑造政治乌托邦,以及19世纪欧洲思想家如何在空间隐喻中投射理想社会。课程最后以“文化乌托邦与其反面之间的永恒对话”作结,激发了学生的哲学性想象。
课程期间,课堂气氛热烈。行课期间,课程助理罗铭鼎(艺术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为活跃课堂氛围做了大量的准备与联络工作。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中法俄三国在文化层面的比较对话,本课程不仅让他们了解了不同文化中的共同主题,而且也提高了批判性思维与多语言阅读能力。更有学生表示,通过Stroev教授的讲解,他们意识到文学可以成为理解政治、历史与现实世界的深刻工具。
作为四川大学“2025年度UIP国际课程周”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充分体现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国际化教学探索方面的不断努力。课程在教学内容、形式与理念上都呈现出高度的跨学科创新特色,打通了文学、历史、哲学与政治视觉文化的边界。在全球对话愈加频密的今天,这样的课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直通世界的学术平台,也为川大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了鲜明实践样本。
Alexandre Stroev教授,巴黎新索邦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家,曾任该校系主任和莫斯科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法国、俄罗斯与中国三方的跨文化对话与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他的研究涉猎18世纪启蒙思想、20世纪政治文本与后苏联艺术等多个领域,注重理论与文本的交叉分析,具有鲜明的批评风格和学术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