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时间
2017年9月2号晚7:30——10:00
研讨会地点
四川大学美术馆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美术馆
特邀嘉宾
彭肜/支宇/熊宇/唐可/魏言
张发志/幹韵/邓昭宇/崔付利
Oliver Schulte/Raz Barfield/Heinz Martin Breuer
工作坊参展艺术家
郭强/杨犇/陈嘉/汤亚/魏震
张佳颖/李佳芮/郭俣/周玮琳/谢珊珊
研讨会现场
9月2号晚7:30,《多维向度——当代绘画平面的重构问题》研讨会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美术馆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四川大学美术馆发起,邀请了诸多校内外知名批评家和艺术界人士参与讨论:彭肜(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支宇(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熊宇(艺术家,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唐可(艺术家),魏言(艺术家,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张发志(艺术家),幹韵(1314杂志总编),邓昭宇(了了阁艺术传播机构负责人),Oliver Schulte(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互动媒介艺术博士),崔付利(在地性实验项目策展人),Raz Barfield(跨国教育教授,凯亚斯国际艺术设计教育中心学术校长),Heinz Martin Breuer(艺术家)。
四川大学美术馆于2017年发起的系列艺术工作坊,旨在以长期的艺术工作坊模式,探讨具体的艺术问题,并进行学术梳理,本次工作坊通过对于绘画多种的实践与实验试图探讨绘画在当下的的发展和方向。彭肜教授认为:“四川大学当代绘画研究系列工作坊”承继历百年人文学府悠长文脉,致力汇聚艺术学理论与当代绘画创作时间的学术研究,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褶皱与回转中将“多维向度当代绘画平面的重构问题”再一次郑重地打开在大家面前。
这次的四川大学美术馆艺术工作坊由11位艺术工作者参与,在五个月的工作坊中对绘画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探索。核心在于艺术家个体对绘画这种基本艺术语言的体系探讨,从绘画无意识,物性,机械时代的绘画,以及绘画图像语言等角度展开实践,探索绘画在多种媒体与语境之下的可能性。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支宇教授主持,开始熊宇馆长介绍工作坊,然后由工作坊参与的艺术家郭俣,李佳芮,汤亚,魏震先后从:物性,图像生成,机械时代,无意识中分享了各自的绘画方向 。郭俣从“绘事后素”结合到物派阐述了他的绘画理念。李佳芮谈论了他所创作的怪诞图像的生成源头。汤亚在“模式”“模具”“过程”中进行了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梳理研究。魏震则侧重于绘画本身与自己的关系。基于以上的分享,熊宇馆长谈到了他在发起这次绘画工作坊的一个出发点是他对于绘画的生成模式是十分多元化的,并没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如何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模式生成,并在学术上进行讨论,但现在仅仅是一个起点,需要进一步的耕耘。张发志先生谈到艺术面对神秘的实在要让其真正的呈现,谈论了贾科梅蒂对于深渊的沉入。唐可先生给出了他对于绘画本质的看法:绘画的存在本质需要用绘画的方式来呈现,绘画是一种本能,但是需要通过学习来进行升华。Heinz Martin Breuer先生对于艺术家的分享是持鼓励的态度。幹韵女生说到了她在对于精英化的绘画有一些疑问——做绘画的最终意义在哪里。崔付利先生比较了四川大学和川美的年轻艺术家的不同,并引出了他的问题看法:绘画的语言生成的不同体现出教育方式的不同。杨方伟在绘画所面临的困境扩展到了当代艺术各个门类都在面临着困境,如何与时代呼应是各个艺术家应该思考的。Oliver Schulte在他看来中国画很早已经有领先于西方的绘画方式,中国艺术家应该从自身的文化上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并给出绘画新的方向。Raz Barfield是跨国教育教授,这次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阐述了在当下多种媒介发生的时代,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为何要选择绘画,是绘画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虽然对于观看的要求非常之高,但选择绘画,是一种方式取决于个人而无需与其它门类艺术进行比较。之后由彭肜教授用线性的理论体系梳理了从阿瑟丹托,波洛克,鲍德里亚,福西永,阿甘本等等艺术史家和艺术家身上分析了绘画为何走到今天,也希望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分析今天时代的本质以及在时代之中去寻找为何要继续绘画。支宇教授在鼓励的同时也给出了他认为这次工作坊呈现出的作品依旧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并给出了他能想到的三条路径:剥夺之后所剩余的纯粹的绘画,渎神的勇气,可感性的重新绘制。熊宇馆长最后宣布研讨会结束。
彭肜教授发言
支宇教授在研讨会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先生在研讨会
艺术家汤亚 魏震分享
著名艺术家张发志先生发言
Raz Barfield先生在研讨会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