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一期)

本文由  于 2021-06-10  发布在 通知公告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美术学系主任 卢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为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里将毕业论文的概要向大家呈现出来。论文简介将分为二期,本期为第一期。


一、艺术学理论

1、艺术思潮与艺术理论研究

题目:中国当代数字水墨艺术的身体意识

作者:罗丹(2021届硕士)

导师:彭肜

摘要:本文以中国当代数字水墨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西方身体转向后的理论观点,联系中国传统身体美学,得出在创作中和观看时具有身体意识的重要性。本文首先从艺术中身体的表征出发,联系观者与他人、作品、场景之间的交互性,引出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观看机制,指出数字水墨艺术与智能赛博空间制造的让人迷失的景观不同,赛博空间将人引向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数字水墨艺术家通过对自身和观者身体的回返,让人的目光回到现实。


题目:阿瑟·艾夫兰艺术教育认知特性理论研究

作者:邓佳其(2021届硕士)

导师:支宇

摘要:阿瑟·艾夫兰Arthur D. Efland)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交了一份独辟蹊径的答卷。他从艺术认知的角度出发,时刻强调艺术学习者对大叙事的反抗姿态,不断地拷问与质疑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他提出的艺术教育认知观作为当代艺术教育的路标,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实践划出了多条思想路线。本文将从三个方向阐述艾夫兰本人的艺术教育认知思想,“认知综合观”宣告了传统艺术认知观念分割状态的结束,为学习者创造了广阔的认知视野;“认知灵活观”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以致用”,并获得反抗简化课程的能力;“认知想象力”帮助学习者获得寻觅到另一条通往艺术的全新路径,感受到隐喻与艺术思维之间的深层次关联,释放了自身的想象学习潜能。艾夫兰一生的思想劳作旨在打破艺术教育课程中常规与边缘的界定。他关注人在学习艺术时本真的生命体验,渴盼想象力和隐喻等诗意能力的存在,批判传统叙事模式和艺术教育方式对人的规训。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剖析现代艺术教育的认知模式和复杂的知识内在结构,寻求人与知识、社会之间生命经验相连接的路径。艾夫兰的思想路径是一条氤氲着人的真实生命体验的路径,他就现代艺术教育困境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以人的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知识为根本的方案。


2、艺术批评与理论研究

题目:米尼翁·尼克森的艺术评论研究——基于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视角的考察

作者:荣子燕(2021届硕士)

导师:鲁明军

摘要:米尼翁·尼克森是美国艺术史家、当代艺术评论家,现任教于伦敦大学艺术学院和考陶德艺术学院,主要研究现当代艺术史,同时也是《十月》杂志的联合编辑。尼克森的评论带有明显的“十月学派”的风格,尤其擅长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和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二十多年来,她主要关注艺术——特别是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性”与性别问题,尤其敏感于潜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攻击性及其政治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研究其过往文章与书籍,探究其批评方法。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尼克森的理论来源及其与《十月》杂志的关系。本文从《十月》杂志的创设背景开始研究,一直到尼克森的加入,探讨其理论如何受到《十月》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其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在尼克森的专著《梦幻现实》中,尼克森围绕路易斯·布尔乔亚作品中的“女性色情:幽默与恋物癖”“超然”“哀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通过关注草间弥生与路易斯·劳勒的作品,尼克森对战争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评论。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其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艺术作品的评论。其中包括尼克森对于超现实主义对女性艺术实践的歪曲认识予以反驳,同时再次探讨精神分析与女性艺术实践的关系。

本文力求通过梳理、研习尼克森的文章与书籍,探究其对基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艺术评论理论及方法。同时也强调将尼克森的艺术评论引入国内艺术评论界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3戏剧影视理论与批评

论文题目:影像·叙事·文本链——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元电影自反性研究

作者:曾天一(2021届硕士)

导师:李艳

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思维的引入逐渐开辟了各门类艺术新的研究道 路,从而启发人们开始对艺术实践领域中涌现的层出不穷的元现象的思 考。作为现代艺术的代表,在电影领域之中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层面都对 于这种趋势予以了回应。元电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相对于一般电影而 言,元电影以自反性特质确定了其自身范畴的边界,有效的在对艺术传统 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呈现形式,故而本文将视线聚焦于元电 影自反性的考察。元电影的自反性策略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面临两种朝向: 一是通过元电影的自我指涉指向电影本体的探索;另一是通过元电影的文 本互涉指向电影同世界的关系建构。当代中国电影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 也不断衍生出一批具有元电影意识的作品,本文依据自反性的表现总结出 当代中国元电影的类型特征,以《苏州河》、《如果·爱》、《色·戒》为 主要分析文本,在影像、叙事和文本链三个方面完成对元电影自反性两种 朝向的印证,也得以一窥当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进程,由此也开启了看待 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视角、传播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新思路。在中国当下的 社会情境中,确认元电影的多元文化意识


题目:在都市的表象下——洪尚秀电影研究

作者:陈子豪(2021届硕士)

导师:李艳

摘要:

   洪尚秀作为世界独立电影影坛的常青树,在执导生涯期间创作了一部部作者风格强烈的作品。本文基于吉尔·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及其文艺理论,将洪尚秀影像中人文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以及视听风格等方面进行详致研究。在做影像文本研究前,首先将洪尚秀电影依据主题与影像基调来厘清创作阶段;基于运动-影像、时间-影像与洪尚秀电影深度结合研究,得出:洪尚秀电影叙事在运动-影像中行进,在时间-影像中模糊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反应都市内个体生命的焦虑生存状态,具有独特的作者电影美学价值。

经影像文本研究分析,洪尚秀电影主题多元,都市下游移的男女形象在运动-影像中作循环感知运动,映射爱情与欲望母题;影片建构人物与都市空间或山海空间的关系营造影像诗意,同时空间符号隐喻多重所指;影像在重复中展现哲思与人文关怀,且社会焦虑与存在主义思索在洪尚秀电影中被反复讨论。在叙事结构方面,观众与影像间呈现静观与参与的两种状态基于不同叙事方式被表达,洪尚秀电影中是对时间-影像的多维表现,使其影像超越电影本身,模糊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在影片视听中,极简形式的视听语言强化感知,体现导演个人风格。最后从作者性反观洪尚秀作品,类比侯麦、小津与侯孝贤等作者导演,可以看出洪尚秀影像对于日常时刻的偏好,从而阐释影像中独特的洪氏美学,以及思考其影像中都市的表象下的哲思。


题目:新技术电影的本体性建构——以李安的两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为例

作者:毛一茗(2021届硕士)

导师:李艳

摘要:本文以李安导演的两部新技术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为例,从讨论新技术电影与李安电影转型实验入手,在本体论框架下,分析了这两部影片的时空美学,探察了其本体论方位,最后将两个案例融入整个新技术电影,把它们引入哲学观照,从而层层揭示了新技术电影本体性建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具体指向。

新技术条件下的电影本体论,其外延指向数字成像和沉浸式观影;而其内涵则需要电影哲学的观照。如今的总体趋势是,电影艺术已经大规模地降低了物质依赖,电影的哲学阐释更多地转向了观演关系,电影的单向度传播以及观赏的非在地性,有可能在虚拟现实和电脑游戏技术的植入下面临动摇。

李安的这两部作品之所以值得作为案例,不仅在于其技术运用的独创性和视听震撼效果,还在于其主题与形式之间存在的张力:《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反思了媒体景观对事实的虚构和个体真实遭遇的漠视;《双子杀手》反思了生物克隆技术对其操纵者的反噬。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反思主题。其张力体现为:形式系统由经常为异化背锅的新技术所支撑,主题却是反异化的。而技术所创造的临场式体验,帮助了其主题意义的更好实现。这预示了高新技术电影仍具有广泛的道德前景。


4、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题目:新年画运动中杨家埠年画的现代转型研究

作者:石雅鑫(2021届硕士)

导师:李振宇

摘要:传统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美术龙头,体现了农耕文明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念与民俗精神需求。山东杨家埠年画长期与当地乡土文化精神不断融合,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传统民俗价值观与图像形式。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推动新年画运动的文化政策背景下,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全国传统木版年画改造中呈现的特殊性,以及新年画运动在杨家埠地区具体开展的历史进程。探寻杨家埠传统木版年画在新年画改革中的真实演变,以及在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指导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播。通过对传统木版年画的现代转型进行分析,以文化生产视野探讨在现代社会认同、文化想象中传统年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下一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