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学学子都有一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五味杂陈的心理活动贯穿在论文开题、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人文认知学科的学术研究一般都需要长期的探索、丰富的积累,才能取得优秀的成果。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旨在训练同学们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能力,引导同学能进入学术的思考和探索之路。翻开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著名人文科学研究者在本科求学阶段撰写的论文都显得有些青涩,但那无疑是他们后来踏上学术巅峰时,青春时代最有价值的学术起点。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本科建立至今,已有十八届本科生毕业。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毕业生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思考。这是学子们四年大学成长的总结,挥洒青春汗水留下的宝贵记忆。我们从每一篇论文中,都能解读到学子们辛劳付出后,呈现出的智慧成果和闪动的思想火花......
感谢同学们的辛勤耕耘,指导教师们的无私奉献。正是由于你们的付出,让公众都能看到美术学专业在教育发展道路上结出的累累成果。
(美术学系 卢丁教授)
论文题目:博斯《愚人船》小丑形象研究
作者:黄雨萱
指导老师:胡听汀
文章简介:《愚人船》作为博斯创作中期的作品,对博斯风格怪诞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而小丑作为中世纪兴起的角色,是当时怪诞形象的代表。全文以博斯《愚人船》中的小丑为研究对象,用图像志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小丑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小丑形象的中世纪特点和在整幅《愚人船》图像中的重要性。另外,文章结合中世纪艺术中的小丑外貌和手持物品的图像演变分析《愚人船》小丑的特点,并阐述中世纪艺术对《愚人船》小丑形象的影响。此外,文章在巴赫金“怪诞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博斯所处时代的民间文化背景和怪诞审美趣味,讨论小丑形象在《愚人船》中的意义和功能,建立了《愚人船》小丑形象的象征内涵与“怪诞现实主义”的联系,并从中寻找博斯创作理念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共性。文章根据前人观点,从《愚人船》的小丑形象切入,探讨了《愚人船》作为博斯转型时期作品的重要意义;同时,文章还结合巴赫金的理论对小丑图像进行分析,在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观背景下,为小丑形象、《愚人船》和博斯创作理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论文题目:宋代汝、官窑裂纹釉瓷器审美特征
作者:唐子越
指导老师:卢丁
文章简介:“裂纹釉瓷器”,顾名思义,是指器物釉面出现开片的瓷器,是宋代独特的瓷器釉面装饰,在北宋后期开始盛行,并在北宋汝官窑,南宋官窑期间达到鼎盛,其釉色独具特色,既有庄重大气的外观,又显得晶莹剔透,仿佛涂上了一层亮丽的蜜蜡。其实,裂纹釉装饰在宋以前的一些瓷器上就已经出现,但在宋代才开始被汝、官窑陶工所掌握和运用,形成优雅、安静、细腻的艺术风格,并对当时的龙泉窑青瓷的造型和制作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受到宣德、雍正、乾隆等统治时期官窑的追捧和模仿,这是前代的技术以及当世主流审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宋代皇室独特的审美追求。
论文题目:宗其香军事战争画创作研究
作者:吴雨珂
指导老师:赵成清
文章简介:宗其香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山水画并且获得成功的画家。目前学者研究宗其香的艺术作品多是以其山水画来入手,但宗其香也是新中国首位描绘大型战争组画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同样出彩,尤其是军事人物画,很能鼓舞民众的士气,宣传战士的光辉事迹。本文旨在对宗其香军事战争画的创作研究进行探讨,从新中国的时代背景、宗其香的艺术历程、宗其香军事战争画的画面语言、影响因素和艺术成就入手,着重分析其作品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宗其香军事战争画的独特魅力。同时,文章通过研究宗其香的军事战争画,不仅可以掌握他的创作思路及技法,也能以此探讨宗其香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以及新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创新性问题。
论文题目:明刊《十竹斋笺谱》装帧艺术研究
作者:张珣
指导老师:汪燕翎
文章简介:《十竹斋笺谱》为明代晚期胡正言主持印刷的笺纸图册。笺纸是指以传统印刷的方式在纸上印制精美的图式,是文人们摘抄、传递书信的中介物。由于文人对笺纸的喜爱,自明以来各大出版家将笺纸编辑成谱。其中《十竹斋笺谱》为集大成之作,构图、布局、字体等装帧及版刻技术展现出其蕴含的匠心独运的精神。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刻本和明代文献等资料,对明代笺纸、版刻技术、装帧设计、绘画主题审美进行考证。首先,从笺谱的流传介绍笺谱目前存在的刻本;第二,与明朝同时代其他版画比较剖析笺谱的内容;第三,介绍笺谱的版刻技术;第四,总结笺谱的装帧艺术价值。
论文题目:可编程加密艺术中的交互体验与共创身份——以《First Supper》为例
作者:李添乐
指导老师:支宇
文章简介:艺术收藏与加密货币的融合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而一种新兴的可编程加密艺术形式的出现,为艺术主体间的交互和共创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梳理了交互艺术的“交互性”和“共创”的发展历史,为后文讨论可编程加密艺术构建起一个可靠的参考系;然后以该艺术形式的代表作《First Supper》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对其在交互艺术史中的定位进行探讨,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和媒介特性;其次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参与创作的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该艺术形式中艺术主体间的身份转换和共创性质的开创性和局限性,进一步揭示了该艺术形式中交互体验和共创身份存在的不完整性;最后对可编程加密艺术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分别从交互模式、共创模式和社会责任等角度提出一些发展中必须要谨慎考虑的潜在问题,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互艺术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论文题目:清代雍乾朝宫廷洋装像图式的本土传统溯源
作者:李雅如
指导老师:李明
文章简介:公元1723-1795年宫廷绘画中出现了数幅人物身着洋装的特殊绘画作品。现在存世的清宫雍乾朝的洋装像作品有《雍正装扮行乐图之伏虎》《雍正半身洋装像》《香妃洋装像》《香妃戎装像》《宝月尝荔图》《清乾隆帝与香妃》六幅作品。本文以这六幅雍乾朝洋装像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洋装像图式的本土渊源,找到它们能诞生在这个时代环境的中国绘画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这些作品与传统的文人装扮行乐图、宫廷帝王行乐图、仕女画的绘画模式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并发现其中其实有着漫长清晰的发展过程。
论文题目:民国时期新旧剧之争语境下的苏少卿戏剧理论“虚拟法”研究
作者:郭展硕
指导老师:李艳
文章简介:在民国时期新旧剧之争的时代语境下,苏少卿提出的“虚拟法”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少卿的戏剧理论、戏剧实践、戏剧评论进行整理,结合时代语境,总结出苏少卿“虚拟法”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与精髓,并从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中探寻“虚拟法”的理论渊源所在,从而确立苏少卿“虚拟法”的合法性。另外,本文尝试从民族文化脉络的新视角出发,研究“虚拟”“写意”在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共性;梅耶荷德“假 定性”对中国戏曲中“虚拟”“写意”的借鉴,从而进一步强调“虚拟法”的合法性与重要意义。值得思考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再次出现了与新旧剧之争时期非常相似但又同等重要的一次危机,“虚拟法”再次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题目:晚明文人清供绘画中的器物、图像与生活美学
作者:万逸杰
指导老师:汪燕翎
文章简介:晚明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兴盛和文人审美的转变,清玩文化风靡一时。文人的绘画作品开始描绘更多的日常物象,清供画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涌现了大量关于长物鉴赏的著作。晚明的文人在清供题材绘画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示出对生命、生活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和态度。对清供题材绘画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并表达出文人审美情感。本文主要基于晚明的器物、文人生活相关理论著作和史料,对清供题材绘画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生活美学和文人雅好,以及内涵嬗变和情感寄托。
论文题目:佛像纹瓦当探究
作者:漆小瑗
指导老师:常青
文章简介:瓦当作为一种具备实用意义的装饰品,在广泛的使用区域内长期流传,并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此外,瓦当所绘制的图案内容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自先秦至明朝以前,瓦当的形制、纹样等经历了丰富的变化,随着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瓦当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因而佛教瓦当开始流行。佛像纹瓦当是佛教文化瓦当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隋唐。考古中偶有发现,出土地区包括陕西隋文帝陵、陕西麟游慈善寺,现存较为稀有。通过对目前出土的佛像纹瓦当遗存进行整理,从当面纹饰图案、宗教内涵、出土场所等信息,结合佛经,综合分析了佛像纹瓦当的形制传承、表达的宗教意象以及审美意味等。并对比了与佛像纹瓦当当面图案相似的莲花化生纹瓦当,综述了二者区别。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佛教瓦当研究,了解到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在装饰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论文题目:万佛山石窟供养人图像考辨
作者:饶珈慧
指导老师:常青
文章简介:供养人图像是佛教石窟中重要组成部分及题材,又分为表现不同的供养人身份与礼佛图类别,河洛地区礼佛图尤其以其宏大规模、壮观仪仗所闻名。万佛山石窟供养人图像不同于河洛地区其他石窟,鲜少见有庞大的依仗规模和华丽的服饰、依仗用具,学界针对其性质所属问题尚无定论。从形象布局、人物形象特征、队伍仪仗方面而论,万佛山石窟礼佛图极具特色,通过对比考证,应当归属于民间组织的邑义礼佛图,与同时期河洛地区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的皇家贵族礼佛图有所不同。为民族融合创新、民间的佛教结社——“邑义”团体的组织形态、人员构成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蕴含丰富的地区性、民间性文化价值。
论文题目:克里姆特绘画中的东亚视觉元素探究
作者:蔡云飞
指导老师:吴永强
文章简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不仅代表了欧洲新艺术运动,而且也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他的绘画以独具一帜的风格和非凡的视觉效果著称,蕴含着丰富的象征主义内涵以及充满装饰主义意味的表现形式。克里姆特的绘画大部分展现了悲剧性情节,并大量描绘女性题材,是二十世纪最受关注的艺术家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克里姆特绘画中蕴涵的东方视觉艺术元素表现形式和东亚文化对于克里姆特本人绘画创作造成的影响。克里姆特绘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他对于东亚文化的领悟以及将这些元素融合入自己的作品。克里姆特的绘画远远超越了模仿自然这一艺术概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艺术形象。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同时具有简约的视觉内容和强烈表现力,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