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公布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拟立项项目名单,我院共有3个项目获得立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西部项目2项。
项目介绍
项目一
项目名称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国手工艺影像研究》
项目简介
本研究通过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国历史影像重返近代中国民生世界。以外部视角来审视中国手工艺在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战争时期所展现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特征,进而就中国手工艺的全球传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申报人简介
汪燕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曾负责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美协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项目等。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术与设计》《艺术设计研究》《装饰》等刊物发文多篇。
项目二
项目名称
《“二李”与中国篆书艺术流变》
项目简介
“二李”指被誉为“小篆之祖”的李斯和“仓颉后身”的李阳冰,历代名家篆书艺术流变,是以师法“二李”为主线,并顺应历代学术趋势的多元化发展。课题以“二李”为聚焦点,立足学术空白,以文字学、金石学、文献学等切入,对“二李”篆书成为经典的条件,对历代“二李”影响下的篆书艺术流变脉络,作全面的考证和辨析,总结中国篆书艺术流变的特点与价值,回答当代篆书艺术发展的理论关切,探寻书法创作与研究的多元路径。
申报人简介
杨帆,书法博士,考古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研究所所长。兼任四川省书协学术委会副主任,成都市书协副主席,成都市篆书篆刻委员会主任。
项目三
项目名称
《转换与建构: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艺术考察史研究》
项目简介
在20世纪上半叶,以中央博物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在“抗战内迁”的过程中,深入西北、西南边陲(四川、云南、甘肃、河南)进行古迹古物、建筑艺术、民族文化、工业和民俗等内容的田野考察、研究与展陈活动。在特殊的时期、特定的区域,中博院在研究范式、研究特点和研究视野中,带来了新的转换和拓展,推动了博物馆学、民俗学、民族学和视觉文化图像研究文本和科学考古学方法的发展。本研究围绕抗战时期中博院美术考古调查、发掘、考订、保存、摹拓、模造、摄影、研究、编辑和讲演等工作,进行梳理与研究。在博物学兴起与知识建构、实业思潮与启迪民智、典藏机构与学术中心、政治地位象征与国家形象建构等维度中,讨论中博院在探查西南的进程中,远超阈限、填补空白,逐渐成为考古学和民族学重镇的演进过程。中博院的美术考古:在地域上以西南和西北为主;在族属上,以地处华夏边缘的非汉族群为主;在内容上,以基层平民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进而发生了特殊政治形势吁求的学术转型,是学界对国家政策转向的积极呼应,孕育出了包含民众思想、文化多元倾向的馆藏、展陈和学术成果。
申报人简介
赵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讲师,设计学博士、文物学与艺术史博士后,近代设计理论与批评、当代社会设计研究方向,四川省、成都市评论家协会委员。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普及项目,中国科协、成都市社科项目;参与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参编全国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获评全国首届教材建设二等奖。长期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共同组织的“民族志之眼”“欧罗巴之光”等考察项目;台湾政治大学“欧美华人研究计划”与“中华文明的体与用研究计划”。
据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艺术学研究领域中级别最高、权威性最强的研究项目,具有重大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代表了我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学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注重科研项目团队建设,配合学校与教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前部署选题与论证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为各类科研项目开展提供平台,不断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