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15日,艺术研究新视野:2023年四川大学第四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分为五场依次进行,每场由5到6位学者分别介绍研究成果,每位学者的演讲时间为25分钟,之后5分钟开放讨论,共计30分钟。
15日上午10时44分,第四场专题研讨开始。本场研讨聚焦五代—清代佛教艺术,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文华主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姚崇新、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钟子寅、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员米德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晓云、四川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朱己祥依次作了学术报告。
主持人 罗文华
发言人 姚崇新
《送子观音信仰在西域的初传——以高昌回鹘时期的图像资料为中心》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姚崇新)
15日 10:40
姚崇新教授围绕“汉地佛教特有的送子观音信仰及其图像在西域的初传是从高昌回鹘开始的”这一认识展开讨论。首先钩稽了文献所见宋与回鹘的佛教交流,他认为,以经典的角度看,高昌回鹘观音信仰对唐时期的观音信仰有高度的继承性,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观音经典主要译自当地的汉文同类经典。
其次,姚崇新结合敦煌地区所见石窟壁画、帛画等进行图像比对,他发现吐鲁番地区高昌回鹘时期的佛教造像全面继承了唐西州时期的佛教艺术,高昌回鹘时期的观音图像也是如此。
最后,姚崇新总结到,宋代以后,陆上丝路的交流交往仍在继续。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原文化在陆地丝路上的族群中继续产生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昌回鹘的佛教与佛教艺术一如既往地将中原内地的佛教与佛教艺术视为最重要的来源,甚至达到了同声共振的地步。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G41127DY/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钟子寅
《北宋写绘本的新发现:台北故宫泥银写绘本《法华经》》
(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 钟子寅)
15日 11:10
钟子寅老师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泥银《法华经》绘本为基础材料。他首先识读了扉画内容,即每幅皆描绘释尊于灵鹫山说《法华经》(灵山法会),并各自配上各卷的重要情节。如卷一扉画应是表现〈序品〉弥勒询问、文殊解答的情景;卷二扉画或许是释尊说火宅喻与弟子们说穷子喻的情景;卷三扉画左侧下方描绘药草喻,上方描绘化城喻,另再配上须菩提等声闻弟子所说饥民食王膳之譬喻故事、以及大通智胜佛与十六沙弥接续宣说《法华经》。
其次,钟子寅通过扉画构图与空间营造、装饰母题、佛菩萨开脸、书法风格、画题选择及其表现、避讳字与“弘”字书写、扉画中的器物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讨论,指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泥银《法华经》绘本的年代在清凉寺《灵山变相》之后、至莘县本之间,是 11 世纪上半叶之作品。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u4y1s7ya/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米德昉
《宋代川东社会中的柳本尊佛教及其图像表达(二)》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员 米德昉)
15日 11:40
自十二世纪末柳本尊佛教兴起于长江上游的川东以来,就将“设像行道”作为倡宣教义、传播信仰的重要手段。《圆觉经变》是柳本尊佛教图像体系中较有分量的题材之一,并且以较为少见的石窟形制出现,从营建难度、工程体量、资材耗费等方面均超过其他任何摩崖形式的造像。即便存在营造困难,但这一题材仍在安岳华严洞、宝顶圆觉洞、大足陈家岩圆觉洞出现了三次,足见其在当时受追捧的程度。
米德昉研究员分析认为柳本尊佛教之所以欣然“借用”《圆觉经变》,一方面是《圆觉经》及其图像在巴蜀地区极其流行,试图乘此东风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圆觉经变》背后的华严意义契合了柳教所奉行的大乘菩萨道思想。
b站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G41127Zn/spm_id_from=333.999.0.0
发言人 戴晓云
《中国化明王经典与图像式样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戴晓云)
15日 14:00
戴晓云教授研读《金刚经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和《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密多理趣释》等经典后认为,唐代的瑜伽教就是瑜伽密教。表面上看,唐末武帝灭法,密教(瑜伽教)遭到毁灭性打击,瑜伽教理被迫中止活动,经疏销毁,看似在中国灭绝了。但实际上,瑜伽教法下沉民间,以瑜伽法事形式流传,经过历代瑜伽教僧的弘扬和传承,形成了诸多瑜伽教法。元明时期,瑜伽教更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其次,戴晓云指出,会昌法难后瑜伽教形成了很多种“法”,水陆法会即为其中的一种,名为“水陆法”,随着瑜伽教的兴起而兴起。这种水路法会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度亡、祈福、消灾、求雨等,与宋代以后以度亡祈福为主要功能的水陆法会完全不同。这种功能上的差异是理解瑜伽教和水陆法会的关键。
发言人 朱己祥
《邛崃地区晚清民国“将军碑”调查分析》
(四川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 朱己祥)
15日 14:30
朱己祥老师通盘梳理了邛崃及其周边的19座将军碑。他首先从形制与结构、地域与时间两个角度论述了“将军碑”的基本情况。其次,他对“将军碑”的碑身壁龛内尊像的身份与尊像的组合进行了讨论分析。并结合实例,从功能的角度推测双龛像的流行时间可能早于三龛像,但后者却在民国时期快速发展。
随后,朱己祥指出,观音、镇江王、土地的组合具备“镇水护桥”、“利济行人”的观念,因此也见于邛崃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摩崖造像。同时,他通过实例分析指出,由于“将军碑”的碑身铭文所见的历史信息,“将军碑”似曾具备告示牌的功能。
演讲的最后,朱己祥老师肯定了“将军碑”是一种地域特征明显、历史信息丰富的特殊类型石碑,具有独特的尊像与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