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四川大学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期间,艺术学院组织并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特邀了曹意强教授来我院进行讲学。曹意强教授以《艺术与学术——兼谈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前景》讲座及《曹意强速写展》为主要载体,与师生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及作品。2015年7月10日上午10时,展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前来参观的包括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以及其他兄弟院校、艺术机构的师生朋友。此次展出的80余件作品是曹教授从两百余件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引起包括国际交流学生在内的师生的广泛兴趣,曹意强教授也与前来参观的众位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
曹意强: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新美术》主编。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交流
展览现场交流
下午15:00曹意强教授将以“艺术与学术——兼谈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前景”为题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A1_11与同学、老师就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走笔风来生动
画者素怀速写之技,偶逢会期,座中不堪时间冗长,信笔速写与会人物以消遣,如此会议写生,可称“会写”。在我所见“会写”中,曹意强是一高手。
曹意强的“会写”,第一在于“象”,寥寥数笔,取人形貌,应人肖像,会后示人,一眼便得相认;第二在于“神”,“会写”的特殊时空,取象不在面面俱到,只在三两笔中的神态。葡萄牙建筑师西扎也是“会写”的高手。西扎先生在波尔多与曹意强邂逅,相见如故,互画速写。意强照例被画成拉长的“山壑”,他则用铅笔松松地写下西扎先生低头抽烟的瞬间。只此一瞬,西扎先生挺拔的面庞仿在目前,入境的神思栩栩如生。那衔烟的手与影调融在一起,一种天然的洒脱浑然其中。西扎先生自认这是他一生最神的肖像。
如何取象传神,曹意强的方法在于线。用线的精巧尤在侧影。额头贴着骨,鼻梁带着神,两条线顿挫流畅,让被写者气韵爽朗,神情飞扬。作为著名美术史家、画家,曹意强读图无数,却将经验化在手上,凝在几条线的刻划之中,凝成某种写生的品味。这种品味既摄人物的生机,又得上手会心的生趣,干净利落,灵动绰约,蕴含某种学者造像的独特眼光与澹荡骨韵。
速写,戋戋微物也。曹意强以此漫笔抒怀,教素笺让世人看重。当此可否一求:改日学院开会,请君为我作一“会写”,在不知觉中,捕捉风来生动。
——许 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2015年5月3日草于三窗阁
两种心智的交织
——评曹意强的近期速写
当艺术家写作时,他能看到大多数作家注意不到的事物,当作家画画时,他能捕捉到大多数艺术家不留意的东西。曹意强同时兼具两者。他的艺术,一如他的写作,体现了非凡的敏感性与感悟力。他的英文写作对欧洲艺术史学理论进行了独特的批评分析,他从为欧美学者所忽视的视角出发,对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艺术的智性、艺术教育对其他创造性领域的启示,以及中国与欧洲艺术人文交流中的隐形之链等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种敏感性也显见于他近期的系列人物速写和题材的选择上。人们会轻易地为认为,他画的人物,都是他在飞机场和火车站,或在火车上和飞机上随遇而速画的,但从整个系列来看,可见某些特定的主题吸引了他。其中一个主题是观看的行为(act of looking)。许多人物形象戴着眼镜,而其他一些形象则只是在观看自己周围的环境。他笔下的形象对观画者具有感染力。艺术家的凝视,把观画者引向与他一样强烈的被画者的目光,并捕捉住它们,此时此刻,他正在感染着以同样的激情观看这些速写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尽管是无意识地,他的观众得以分享他的观察天赋。
他那可与观者分享的另一个禀赋是他对内在心灵生命的敏感洞察。他画中的不少人物双目紧闭,观画者也许猜测他们究竟是睡着了?还是在做梦?还是在思考?此刻,不论男女,观画者都会发现自己在探究那种与外在视觉关注相对的性质:即内在反省的性质。
对内省与外观的对比强调,可以说指向了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心灵习惯的基本差异。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曹意强对这两种心理能力同样感兴趣,而这一对等的兴趣也许源自他对两种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精深理解。这种理解起源于他在中国画与欧洲绘画上所受的不同媒介和技法的艺术训练,但其深度归功于他后来的艺术史家工作。他认为,艺术研究不能是狭窄的专门研究,而应放在广阔的人文与世界艺术的框架中进行探究,这一关切使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两种探索取向的价值,去寻求将两者融合的道路。这点在他最近的素描速写中优美地实现了。奇妙的是,这些速写虽然是用欧洲坚硬的工具画成,但具有中国画的轻松自如、笔不到意到的韵味。那欧洲老人的眉宇令人想起中国山里的岩石,那年轻女子的头发类似中国湖边的树林,而威尼斯运河上的宫殿让人回想起中国河流沿岸的绝壁。许多图像仿佛笼罩在迷雾般柔和的铅笔笔触回旋之中,赋予其神秘之感,几乎好像是伦勃朗在以石涛的手法作画。
毫无疑问,曹意强融合中国和欧洲绘画强项的卓越能力,为其另一个心智结构因素所强化:即他起先在中国,然后在欧洲所接受的语言学传统教育。他的中文和英文写作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在分别利用两种语言的综合表达与深刻分析的竞争资源上,很少有人能达到与他相同的水平。在融合两者的能力上,正如他的论著与精彩的素描速写系列所显示的那样,无人与之匹敌。
——[英]约翰·奥奈恩斯(John Onians)
著名艺术史家、教授
英国《艺术史》学刊创刊主编
神经艺术史创始人
《曹意强速写》序
对一个画家来说,养成画速写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个美术理论家来说,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曹意强老师终于结束了“口头革命派”,开始面向生活画起速写来了,值得鼓励和庆贺。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理论家,应该多体验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的甘苦;感受画家眼、心、手配合下的艺术劳动,领悟一下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这对美术理论家来说,无论是评论一件艺术品,还是剖析一位艺术家都会大有裨益。这也是陶冶自身情操和艺术修养的好方法。
曹意强文章写得好与他的艺术修养和对画家感同身受的理解分不开。他本来就是一位画家,在美术学院受过系统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对绘画的造型熟谙于心,对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有着深切的体会和了解。虽然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久久未能动笔作画,但一旦下决心作画时,一提笔便能自由地画出生动的线条,抓住对象的特征和精神面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可信、肖似、生动。如他画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西扎教授的肖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认识那位建筑师,画中抽着烟的西扎形神兼备,一看就是他!这是一张很好的人物速写。曹意强敏锐的观察能力还反映在那些描绘舞台上歌唱者的速写上,寥寥数笔勾画出人物在运动中的瞬间。
画速写不仅是为了记录生活、收集素材,更是训练自己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也是锻炼作画者眼、心、手之间相互配合的艺术劳动。在当今图像时代,有不少从事专业的绘画者往往忘记了绘画的本体,忘记了艺术劳动的意义。他们依赖照相机,以机械的相机代替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代替画家的艺术劳动。其实,照相机只是把客观对象的自然形态记录下来,照片上的图像所呈现的也只是瞬间的自然形态,而画家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观察后,经大脑和心灵分析、取舍,再通过手中的笔,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表现在画面上。因此,这个图像就不同于照片中的自然形态,而是画家对客观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就叫艺术劳动!
曹意强回归写生无疑是件好事。希望他能坚持!希望他画出更多更好的速写。我们也将能更多更欣喜地读到一位有着艺术实践的理论家所写的文章。
——全山石
著名油画家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曹意强的速写跟以往国内所见的都不同,可以说是油画里的速写,寥寥几根线和简练的明暗表现出形体结构,生动有趣,有西方大师的风范。
——靳尚谊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曹意强的速写用笔简练、文静,但传达出人物的生命神态,有种特别气质,有大师风范,风景速写也有这种意味。可惜展出的作品装裱不够平实,纸面凹凸影响了画面效果,画册上看起来更近原作。
——詹建俊
原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速写精赏:
2014.10.26,杭州小河直街,22.8cm×14.2cm
2014.09.30,意大利罗马,17.8cm×12.4cm
2015.03.30,洛杉矶飞上海途中,15.7cm×10.6cm
2014.09.25,巴黎塞纳河畔,11.8cm×16.7cm
2014.02.01,南京,28.6cm×18.5cm
2014.01.11,葡萄牙里斯本,波尔多广场雨景,12.8cm×16.8cm
2014.01.11,葡萄牙波尔多,建筑大师 Alvaro Siza,14.3cm×10.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