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2024年四川大学第五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场会议纪要

本文由  于 2024-06-25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15日下午2时20分,第二场专题研讨开始。本场研讨聚焦墓葬与宗教艺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汪小洋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罗二虎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慧国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胡听汀副研究员等四位学者依次发言。


< 14:20-14:45 >

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王倩(郑州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讲师)

《诸城东汉猪首人身画像石发微》

韦正老师首先分享了诸城市东汉晚期至魏晋时代的小庄家河岔墓出土的一件猪首人身画像石,其独一无二的形象在中国找不到渊源。韦正教授认为,此猪首人身形象应是印度教中很常见的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因此,这块东汉猪首人身画像石具有很重要的交通史意义,可以看作是串联山东、苏北地区汉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性物证。韦正教授分析了大量的文献和非佛教遗物实例,认为佛教从海路传播到东部沿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猪首人身画像石的存在,暗示东部沿海的佛像可能从海路而来。就考古资料而言,东汉时期印度文化传入更具广度,有可能印度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更高,或许称之为一次浪潮也不为过。最后韦正老师谈到,我们可能需要更准确地评估汉末吴晋印度等异域文化沿海来华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对佛教艺术由海路入华状况有更中肯的认识。




< 14:20-14:45 >

罗二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常见图像,罗二虎教授首先对这一类图像的研究进行了回溯,他发现其中有一种“仙人半开门”的图像,这种图像于东汉中期出现,在东汉中晚期川渝地区和鲁苏地区的汉墓中流行。通过对“仙人半开门”图像的构成,以及图像中启门人、道士身份的解析,罗二虎教授揭示了东汉时期存在的另一种尚不为人们熟悉的升仙程式。在这种升仙程式中,道士的作用得到突显,这是东汉中晚期早期道教的兴起和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盛行这一历史事件在考古遗存中的反映,其背后隐含的是早期道教的兴起。罗二虎教授指出,通过这些画像还可了解到,早期道教承袭了中国史前时期以来就一直盛行的萨满信仰,而道士作为通灵者可来往于人神之间,并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活跃在与丧葬仪式相关的活动中。


< 15:10-15:35 >

李慧国(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

《装饰与信仰:余杭小横山南朝墓飞天与莲花化生图像刍议》

李慧国博士的报告以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群所见模印画像砖上的飞天与莲花化生图像为对象,他认为其题材同当时都城建康地区以及南北文化交流重镇荆襄地区发现的此类图像在样式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余杭小横山南朝墓模印画像砖上的飞天、化生等佛教题材的图像与精美的莲花纹饰一起,成为整个墓葬空间最主要的装饰题材。李慧国老师发现,小横山南朝墓中的飞天、化生图像并未出现与传统神仙图像紧密组合的现象,而是与净瓶、法轮、摩尼宝珠、狮子等成体系的佛教图像因素一同出现,巧妙而具象征性地体现了南朝丧葬礼俗中的净土信仰,营造了一个往生极乐净土的特殊墓葬礼仪空间。并且他还提到,这种在以券门为中心的墓葬空间中侧重佛教图像装饰的地域现象也值得后续深入探究。最后,李慧国副教授指出,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将佛教、道教以及中国传统的信仰结合于一体,这一做法可能是受到了南朝皇族和官僚士族提倡的三教融合和佛、道双修观念的影响。



< 11:10-11:35 >

胡听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副研究员)

《多重意涵:五代宋辽金墓葬老人神煞形象研究》

胡听汀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五代宋辽金时期墓葬中“老人神煞”图像的形式和来源进行分析。“老人神煞”图像在唐代已经出现,五代宋辽金的“老人神煞”形象主要流行风帽型老人和巾帽型老人。前者在五代出现,后者则在11世纪末出现后迅速流行。胡听汀老师认为,唐宋“老人神煞”的形象源自当时图像系统中对老者以及士人形象的一般表现方式,并且其在墓葬中的视觉功能以组合方式完成。例如在辽墓和部分四川宋墓中,“老人神煞”与少女相组合,分别表现在墓门的两侧,这种组合方式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功能,辽境内的老人、少女组合可能以“蒿里老人”为基础,有着接引亡魂升天的功能。四川地区宋墓中则是以“千岁老人”为基础,象征着长生不老。最后,胡听汀老师指出,五代宋辽金的“老人神煞”图像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蒿里老人”,其功能也呈现出地域化、多样化特点。

上一条:资讯 | 2024年四川大学第五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场会议纪要 下一条:资讯 | 2024年四川大学第五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开幕——开幕式及第一场研讨会纪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