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论坛回顾 | “空间的多义性——2023第九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暨学术论坛与往届金奖作品巡回展览”成功举办

本文由  于 2023-07-06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论坛介绍

创办于2003年的“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联合16家主要设计高校发起。“学年奖”活动打破观念坚冰、 跨越门户壁垒,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教育交流盛会之一。

2023年第九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题为“空间的多义性”,49日至810日为作品征集阶段,8月至11月历经三次评审,11月底举办颁奖及教育年会论坛,历经7个月的时间,每届参与评审的评委近60人,均来自相关学科的知名高校教授,严格按照评审要求,公平公正匿名评审,评审全程在学年奖官网进行。

202371日,“空间的多义性——2023第九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暨学术论坛与往届金奖作品巡回展览”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隆重举行。展览分为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4个类别,共计204件分组陈列,观众能于其中感受“学年奖”整体脉络,从中全面了解中国空间设计类各专业教育现况和发展特点。

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特别邀请的嘉宾有:清华大学方晓风教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国强总建筑师、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郭祖炎区长、九寨沟县委常委骆志权副县长、大连理工大学唐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刘传军教授、重庆大学龙灏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赵一舟副教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张静总建筑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王倩娜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江霞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周梅教授、西华大学舒悦教授。参加本次论坛的学院领导专家还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教授、艺术学院党委陈晓霞副书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续昕副教授、周炯焱副教授、吴兵先副教授、鲁苗副教授、林建力副教授、何敬东教授、吕君楠教师。到场的还有来自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宜宾学院艺术与产品设计学部等兄弟院校的60多位教师,还有来自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自知名企业的设计师以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等。


参会嘉宾大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续昕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 续昕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组委会副主任方晓风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致辞。方教授介绍了学年奖的创办历程、近年的发展状况、奖项含金量、本届评奖的主要流程以及日程安排,并欢迎各位老师组织同学多多用作品参与活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方晓风教授

赠书环节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在致辞中讲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很荣幸可以承办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空间的多义性”, 设计师以人为本对空间进行解读并通过设计赋予意义,本次论坛通过设计话语的多义性提升论坛的品质,最后代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感谢各位领导专家来到本次论坛,希望以后还能再会。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何宇教授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张国强在致辞中谈到自己的从业经历,介绍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状况,表达了高校、企业持续合作的美好愿景,并欢迎各大高校的广大优秀毕业生前来中建西南院工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总建筑师 张国强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郭祖炎在致辞中介绍了自身工作经历,表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在广元利州现阶段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向在场各位学者、老师、同学做客四川广元发出了最诚挚的邀请。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委副书记、区长 郭祖炎


九寨沟县委常委、副县长骆志权介绍九寨沟的旅游战略部署、发展模式以及现状成绩,表达对清华大学、中建西南院对九寨沟震后重建援助的感谢,对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发出做客“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邀请并预祝本次论坛和展览圆满成功。


九寨沟县委常委、副县长 骆志权






学术论坛


上午场

主持:续昕副教授



 

《空间叙事的底层逻辑比较》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晓风做了题为《空间叙事的底层逻辑比较》的分享。方晓风教授指出,设计具有天然的媒体属性,这是设计的根本属性。设计本身便是一种媒介,叙事与作为媒介的设计具有关联性。同时在空间叙事中,由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的空间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方教授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罗斯福总统纪念花园等具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了不同空间叙事中蕴含的设计逻辑。方晓风教授认为,现阶段空间叙事或叙事性空间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设计手法,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建筑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空间营造中要利用符号的特性与叙事进行联系,形成空间的多义性。


《多义空间的演绎》

唐建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建做了题为《多义空间的演绎》的分享。唐建教授从空间的概念出发,指出简单空间也具有诸多意义。他结合支撑体住宅、多米诺骨牌体系等建筑形式,分析和讲解了多义空间的主要设计方法。通过对于屈米的事件空间、米斯多义的单一空间等概念,解析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多义空间具有模糊性、过程性、关系性三个特点。唐建教授认为多义空间强调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关联性互动,让行为空间的关系成为场所关注和空间创新的核心。


 

《交旅融合的体验空间营造》

支锦亦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支锦亦做了题为《交旅融合的体验空间营造》的分享。支锦亦教授指出,将空间营造与交通、体验相串联,可以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和情感诉求,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宣传。支教授分享了她的团队设计的火锅大巴与旅游列车设计,介绍了如何从体验设计、场景营造、车辆设计等方面满足大众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支教授认为将数字技术、交通工具与空间体验相融合,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文化景观元素,有助于探索交通文旅新的体验空间营造。


《空间多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灏做了题为《空间多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分享。龙灏教授提出对于空间定义的思考,指出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是空间多义性的重要来源。他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以及他的团队设计的医院建筑案例讲解了设计者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思考对空间进行创新。龙灏教授认为在全体、整体、立体思维下进行空间设计,有助于多义性空间的建设。


 

《微观视角下的宏大空间——空间多义性的探讨与实践》

周炯焱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炯焱做了题为《微观视角下的宏大空间——空间多义性的探讨与实践》的分享。周炯焱教授结合案例切入,指出新的消费模式为多义空间营造提出了更多自主性、可能性和延伸性的要求。他分享了他的团队设计的第一颗原子弹制造场的展示项目,探讨设计中微观视角所展示出的主题和对于空间情景的营造所产生出的巨大情感能量。周炯焱副教授认为主题大小深度的表达并非与设计介入强度成正比,微观视角也可以产生具有震撼力的互动、思考和感动。


《乡土空间·原型智慧》

赵一舟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一舟做了题为《乡土空间·原型智慧》的分享。赵一舟教授从人居环境中乡土空间的方向展开分享,指出乡土建筑具有多重特征,需要带入多学科视角进行跨学科的地域性研究。她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案,提出重拾的概念,认为乡土+绿色、文脉+多义的方式与乡土建筑原型通过不同组合的模式进行重塑,可以激发乡土中不同的空间层级,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创作动力。赵一舟副教授认为要对乡土空间原型进行研发,重拾本质的乡土空间,学习它形成中蕴含的原型智慧。



下午场

主持:鲁苗副教授






《关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与探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包建设》

续昕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续昕做了题为《关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与探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包建设》的分享。续昕教授针对四川大学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做出了重构和延伸的探索,针对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缺乏系统性、学生专业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教研会提出了专业课程包的课程形式,打破旧有的独立的课程模式,重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全过程教学链,并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强调课程设计与实际选题的结合,以期探索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多义性,推动学生专业性发展。


《场景,定义空间美好生活》

张静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张静做了题为《场景,定义空间美好生活》的分享。张静建筑师以部门的视角分享了场景如何定义空间,首先强调关注活动和人,通过生物与人共存视角,再去关注街区城市建筑规划以及更大尺度的宏观空间;其次在场景认知里面,提出如何用场景去定位空间,用空间来反推场景,同时也指出空间能够创造人们的多种行为,并在行为的基础之上实现价值的转换;最后通过对玉林片区等实践案例的介绍,来解释如何使用场景来营造空间,真正做到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服务。


《区域生态与城镇发展双网络格局与时空演变: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王倩娜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倩娜做了题为《区域生态与城镇发展双网络格局与时空演变:以成渝城市群为例》的分享。王倩娜教授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景观规划的视角从中观和微观的尺度来诠释空间的多义性,从生态网络格局方面入手研究,将生态和城镇发展网络格局联合起来协同分析,从点、线、面、网4个不同的空间要素,挖掘了其时空演变的关系和相互干扰的变化,从而展开下一步的研究,科学地研判城镇化进程对于生态网络和生态空间的影响。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艺术环境的一种社会学现象研究》

吴兵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兵先做了题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艺术环境的一种社会学现象研究》的分享,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做了清晰的理论梳理,并举例成都双子塔、深圳人的一天、戴安娜王妃纪念园等若干经典公共艺术作品,强调了公共艺术对于城市文化的催化作用及公共艺术所蕴含的公共关怀问题,最终提出公共艺术作品介入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奖项的建议及可能性。


《共建、共享、共生:CCD方法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周梅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梅做了题为《共建、共享、共生:CCD方法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的分享。周梅教授从乡村振兴的视阈下出发,指出长期以来设计缺席乡村建设发展,而当下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显著,并提出设计思维下UCDCCD模式的转化,以聚焦乡村振兴与助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探讨其复杂性与现存问题,从而提出开拓视野、准确定位、思维跨界的三个乡村空间重构角度。


《传统空间语言的当代转译》

舒悦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舒悦做了题为《传统空间语言的当代转译》的分享。舒悦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经验,提出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传统乡村空间的重构和转译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因此,舒悦教授基于乡村空间的结构转变,从自然、社会、美学等各层面进行思考,阐述中国乡村空间重构背后的机制,并从川西林盘等具体案例出发详细讲述传统乡村空间的转译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对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关注,助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


会议最后,由清华大学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副秘书长李明对学年奖活动论坛作出总结并讲述比赛相关事宜。




在论坛茶歇期间与结束时,参会嘉宾、领导与学生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外参观了“第九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往届金奖作品巡回展览”并交流心得感悟。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协办单位

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委会

学术支持

《装饰》

《世界建筑》

活动支持

清控人居集团

筑巢投资集团

学术策划

何宇

学术主持

黄宗贤

学术执行

鲁苗

学术统筹

周炯焱

展览策划

续昕

技术统筹

孙瑶、樊小西

视觉设计

温旭

展览统筹

王禹心、张曼由页、林宇宏、魏佳乐、张粲

志愿者

贾唯、戴玥彤、韩帅芳、杨镇宏、房世伟、万立扬、王禹心、张曼由页、林宇宏、魏佳乐、张粲、温旭、李珂、王秋月、王超业


 



 

 

上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UIP国际课程周讲座暨“艺术研究新视野”系列学术讲座《关于定州系白石佛像》顺利举行 下一条:预告|四川大学UIP2023国际课程周:设计与社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