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学院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9月12日上午9点30分,德国海德堡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中心(CATS)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主任胡素馨(Sarah E. Fraser)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开展了《形式与功能:论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两个个案研究(18-20世纪)(一)》全英文系列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何宇教授担主持。
讲座以多组高度相关的绘画与摄影图像为导入,以探讨绘画与摄影的关系为着眼点,胡素馨教授从18-20世纪发生于中国宫廷至民间、开埠港口至西南内陆的实验性实践中提炼出普遍存在的两种理论范式:受摄影启发的绘画以及受绘画启发的摄影,并借助既往的媒介应用实例,呈现出绘画与摄影互鉴、共存、交融的探索活动及其成果,勾勒出新旧更迭、中西碰撞之际时人对于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功能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对比相异媒介承载的相似图像,胡教授分析了作者借鉴和改变图像元素以服务于表现的意图,以芮逸夫和庞薰琹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合作表达为范例,介绍了脱身于摄影作品与二次创作、融纪实与创造于一炉的合成绘画,并运用翔实的图像、文献与实物资料,佐证以绘画和摄影为形式的样本在人类学民族志中的重要史料功能。此外,胡教授以郎静山和张大千叠加多幅摄影作品的合作尝试为例,展示了以现代技术手段再造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合成摄影,同样传达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对摄影和绘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反思与追问。在讲座的最后,胡素馨教授与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在研究的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媒介的现代探索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交流。本次讲座视野广博、资料丰富、视点聚焦,从图像对比角度提供了美术史研究方法的范例,令同学们深受启发。
9月15日下午2点30分,德国海德堡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中心(CATS)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主任胡素馨(Sarah E. Fraser)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开展了《形式与功能:论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两个个案研究(18-20世纪)(二)》全英文系列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担主持。
讲座从德累斯顿美术馆收藏的绘有女性形象的中国瓷器出发,胡素馨教授着眼于兼具商业贸易属性、审美功能与身份象征意义的外销瓷,沿着供给和需求两线梳理出一条东西方跨文化互鉴的脉络,探讨这一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时期跨媒介女性形象的表达。通过对大量图像的释读与分析,胡教授指出,官窑的式微、政府管控的松动与消费者的强烈需求从推力和拉力两端促进了外销瓷的繁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定制特性使异国色彩和女性形象在瓷器上的出现成为可能。此外,胡素馨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跨文化色彩在艺术史中的共性,德国城堡穹顶的错视画与故宫中的贴落同样借助透视效果营造空间延伸幻觉,19世纪末期中国摄影在空间中展示女性形象的兴趣也证明了摄影层面上文化交流的继续。从象征着娱乐和安慰的女性形象,到优美的美人画,女性形象不断唤起人们对东方的想象。胡教授的分享印证了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收藏热潮,并提供了来自西方的宝贵的跨文化视角,更启发美术学专业的同学们关注世界艺术史范围内的文明互鉴。在讲座的最后,胡素馨教授与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热烈讨论了讲座涉及的文化交流问题,黄宗贤教授表达了对胡素馨教授的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学术总结,强调了文明互鉴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鼓励美术学专业的同学们厚植人文情怀、关注图像资料,在读图中坚定专业信念,在读图中建构知识观念,在读图中收获学术的快乐。
胡素馨教授简介
德国海德堡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中心(CATS)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主任,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座教授,于1982年在密歇根大学完成学士学位,1987年至199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高居翰先生,主攻中国古代绘画及佛教美术,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5年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艺术史学系任助理教授,于2006年获终身副教授资格并兼任艺术史系主任,2012年接任雷德侯教授的中国艺术史教席,任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所长。胡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人画及佛教美术领域,2004年出版的《视觉盛宴:七到十世纪中国和中亚的佛教壁画实践》是她多年系统分析并研究现存敦煌粉本,考察敦煌壁画的制作方式的心血之作,为同时期的中国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此外,胡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还有6至20世纪的中国、日本绘画历史和理论调查;认知与艺术家实践;民国早期通过考古和民族志研究国家身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