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5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近50名同学来到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走进广阔的田野乡村,开展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对话,结合参访县城及周边乡村产业、文旅发展,观察、学习小凉山彝族刺绣等在地非遗技艺,加深对小凉山彝族文化的理解,并同步为后续设计创新夯实基础。本次考察由设计与媒体艺术系蔡端懿、赵帅老师带队,由四川吾思吾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织协调,峨边文旅局、文化馆,新林镇茗新村村委、峨边农投接待了到访师生。
峨边文旅局领导、彝绣传承人、企业导师与我院师生在茗新村合影
观彝风彝韵,识民族文化
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峨边彝族月琴弹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能铁田老师动听的琴声中,我院师生跟随美丽的彝族姑娘阿灵走进“记忆峨边”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通过沉浸式文化空间,生动展示了彝族文化起源、峨边解放、改革开放、彝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绿色崛起、交通大跨越等重要历史事件,勾勒出了峨边人民多年的变迁和美好生活图景。同学们在这里听彝歌、与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相会、学习彝文基本用语、观看彝族传统民居形态、品尝民族风味美食,感受穿越时空的民族文化,对小凉山彝族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我院师生走进峨边历史文化长廊,认识和体验小凉山彝族文化
触彝族生活,见田野天地
5日上午,我院师生参观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凉山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赫秀枝工作室,随后考察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在小凉山彝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沙妈英生的讲解下,零距离接触彝族生活实态,观察彝族生活方式,深切体会彝族绣娘春夏晒着太阳、秋冬围着火塘,在农闲中“背着娃娃,绣着花”的劳作场景。沙英老师讲到:“传统的彝绣就是妈妈教会女儿,现在文化机关和企业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技艺”。短短时间内,同学们就与当地村民打成了一片——由彝族小朋友带路调研,在欢声笑语中聊天交流,真切体验到了彝绣的生发环境。
同学们在沙英老师讲解下,参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赫秀枝工作室
同学们走进茗新村,感受与体验彝区生活
访彝绣古今,思传承创新
在峨边文旅局马文富书记和吴树芳老师、课程企业导师、四川吾思吾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彦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中,同学们参观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传习基地,近距离观察了以刺绣为代表的峨边非遗项目。“大家看,这就是小凉山彝绣磨手纹的来源”,吴老师悉心向同学们介绍道:“彝族刺绣中多种多样的纹样大多来源于劳动与生活”。“我们曾将磨齿纹作为校服设计中的纹样,期望同学们好好读书、像磨齿一样肯下功夫,将学业好好的磨出来,所以纹样应用除了美观,也有相应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熊老师向同学们讲到。调研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彝风彝韵”文创产品展销中心,调研彝族文化产品的当代应用成果,在初步了解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发展后,思考其传承与创新问题。
吴树芳老师为大家讲解文化馆馆陈峨边非遗项目
熊彦老师为大家讲解彝绣纹样的应用
同学们调研“彝风彝韵”文创产品展销中心
还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就已经不自主地讨论起了小凉山彝绣的设计创新思路;回校后,大家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丰。顾雨欣同学回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进入茗新村的那个晴天,阳光下一件一件绽放着强烈色彩的彝族服装在衣杆上飘扬,以黑为底色的彝族服装上绣有以红黄黑为主色、多种撞色组合的图样,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王静怡同学表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实地调研打破了我对彝族生活的原有认知,让我真真正正地明白了设计不是高悬的空中楼阁,而应该深入设计对象、了解真实需求,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作品。”贾丙天同学谈到:“实地的调研活动比从互联网上获得资料更能加强我们的切身感受,不再研究浮于表面的现象或抽象概念,而转身投入有关彝族人民生活实际的思考。”翟欣雨同学更是表达了“同为华夏儿女,应该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用设计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尽一份力”的美好期许与志向。
传统小凉山彝族刺绣作品
《装饰图案设计》是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在地共生”系列活动是该课程特色建设环节,也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跨学科、全流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与有益实践,意在联动高校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西南在地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在地文旅企业,共同研讨设计问题、输出解决方案并孵化作品落地。我们仍将持续推动“田野大课堂”“设计进乡村”等系列特色教研活动,让设计问题真正来源于田野,设计实践切实应用于生活。
稿件整理:俞童、莫越欣、肖宇豪、苏杰、张丹阳、胡洁、叶婧阳、瞿欣雨、贾丙天
摄影摄像:叶婧阳、王丁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