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美术学是西南地区高校中最早建立的美术史论专业之一,迄今已经培养了19届本科毕业生,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次推送的29篇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研究领域涵盖古今中外,涉及美术历史和艺术理论等诸多方面,可以让学界了解四川大学美术学专业师生的研究视向、研究领域及整体的研究格局。
论文题目: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AI绘画“交互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初探
作者:黄执煊
指导老师:支宇
文章简介:后信息时代下媒介高速迭代致使符号系统与符号景观的日益膨胀,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呈加速趋势的未来更加先进的媒介,被压迫于这一充斥着信息挤兑与媒介冗余的场域中,人类主体如何在与先端媒介交互的过程中避免被海量的符号所异化,人类主体应该选择或构建怎样的批评话语来对待这些新媒介,成为了当代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入以实证主义为引导的研究艺术视觉文本的神经美学理论话语,来阐释AI绘画生成机制中的交互主体性,以此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扮演的角色定位,以及其作为先端媒介如何更好的成为给创作者提供创造性和情感共鸣的工具。此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还可推动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情感计算、虚拟现实等,为社会认知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动力。
论文题目:承继与革新:《非非画报》(1928-1936)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作者:夏瑜
指导老师:赵成清
文章简介:非非画报(1928-1936)是民国时期在香港出版的一份画报。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与画报本体,通过史、论、评结合的方法,以西方审美现代性理论为重要依托,以“承继”与“革新”这一对矛盾为切入点,以审美现代性的精神内核和表现特征作为研究的理论起点与路径,对《非非画报》的创办背景、《非非画报》的现代性表达、《非非画报》的现代美术认知建构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论文题目:东干族新娘婚礼服饰与晚清民间中原地区新娘服饰形制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竞文
指导老师:郝文杰
文章简介:中亚的“陕西村”曾数次上过陕西省报纸,2017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二中学曾邀请东干族的儿童做文化交流,笔者有幸亲眼见证。他们说着关中方言,却听不懂普通话。会唱华阴老腔中的出名歌谣,那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让台下的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他们有着大眼睛、长睫毛、深邃的眼眶,似乎有些与众不同。追踪历史根源,了解研究进程,笔者主要对东干族保留陕甘宁民间文化的自身原因进行研究,了解其对晚清新娘服饰的继承与创新。当地东干族自创东干语的背后是社会的支持与民族认同感的双重推动。同时根据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分析能保留部分晚清民间习俗和服饰的原因,同时解释这些对东干民族传统民俗艺术的影响,重点聚焦于婚礼服饰的改变上,柳叶式云肩的新婚服饰令人印象深刻,研究新娘婚服的形制与晚清时期服饰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对东干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做了大致调查,发现他们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追求,不同以往,信息时代不仅带来的先进的设备和更加便捷的生活,也带来了传统文化和新事物的相对冲突与选择。这是他们的新的机遇,也是挑战。
论文题目:物种知识的视觉再现:约翰·里夫斯中国博物画研究(1812-1831)
作者:艾家骏
指导老师:汪燕翎
文章简介: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是鸦片战争前最重要的在华英国博物学家。本文主要聚焦于约翰·里夫斯在中国时期近二十年的博物采集与绘画收藏活动,即1812年至1831年。文章涉及到艺术史、科学史、全球史、博物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以19世纪时期广州地区的英国在华博物学家的商贸活动及绘画收藏为研究背景,以图像学为主要方法,通过分析里夫斯博物画中的科学性与视觉性,进而呈现近代中西文化遭遇中的复杂图景。
论文题目:乔凡尼·贝利尼、拉斐尔与牟利罗的圣母像比较
作者:谢媛媛
指导老师:吴永强
文章简介:在文艺复兴时期后的欧洲艺术史中,圣母像的创作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世纪中被教义束缚的圣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崇拜,她的形象不断被艺术家们重新诠释和塑造。其中,贝利尼、拉斐尔和牟利罗这三位艺术家所创作的圣母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从这三位画家的创作背景出发,对比分析《圣母和小树》《西斯廷圣母》《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母无原罪》这三幅作品,探讨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表现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从意大利与西班牙圣母像的差异性角度分析艺术传承的能动性。
论文题目:南宋禅画中的“逸品观”
作者:李妮雅
指导老师:黄凌子
文章简介:本文以南宋禅画为研究对象,结合逸品观分析禅画中的逸品画风,兼论禅画与文人画的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从南宋“逸品观”的发展入手,分析了唐宋之变中的“逸品观”,并结合禅画在南宋的发展,阐述逸品画风走向禅画的缘由。同时选取了几位南宋逸品画风的禅画家代表,从个案分析中进一步分析禅画的逸品画风,最后从“逸品观”的角度探索了禅画与文人画的关系,认为文人画与禅画存在相通的成分,但也有着不同之处。
论文题目: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逃避主义
作者:黄芊泽
指导老师:吴永强
文章简介: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工业革命后试图用自然主义的设计思想指导艺术实践,逃向过去、逃向自然,以启发现代人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本文以人文主义地理学“恋地情结”和“逃避主义”理论,回溯并挖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自然主义的渊源,具体分析其理念中呈现出的逃向原始自然和人文自然的矛盾,深入探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希望为国内学术界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上的研究做新视角的补充,为探索现代设计中人性与大地的诗意互动拓宽学术视野。
论文题目:明刊《仙媛纪事》中“昙阳子”的图像研究
作者:王心一
指导老师:杜松
文章简介:《仙媛纪事》是明代中后期杭州书坊主杨尔曾所编撰的坊刻文言小说。以汇编丛抄的形式,广泛收录了自汉代至明代期间共计188则关于女仙的传奇故事。作者杨尔曾聘请了刻工,绘制了32幅插图以配合文本叙事。这些插图以“图像传递”的手法,巧妙地与文本内容相互呼应,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阅读。
本文首先从明代万历间刊印的《新镌仙媛纪事》中《昙阳子》文本内容与版画插图入手,在前人对昙阳子生平的研究基础上,围绕图像元素、构图、视角及人物几个方面展开,致力于全面、详实地对卷八插图做整体剖析,也正是通过这种分析,笔者发现图像中更多蕴含的是小说作者与刻工的思想和主张,往往会在图中元素的细节、视角的选择和人物的刻画上留下暗引之意,以此来表达自身对事件的理解,或向观者传递意识层面的信息。接着,笔者又对昙阳子身份转变的缘由进行了梳理,塑造者直接将儒家所排斥的鬼神之事转化为推动昙阳子守节品质建构的驱动力。而作为昙阳子灵异事件的直接塑造者——王锡爵与王世贞,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塑造动机是出于迫切建立一种新的信仰体系,或是迎合统治者的宗教喜好,从而重获政坛地位,掌控宗教话语权。
论文题目:清末民初新兴百美图中的“休闲体育”图像研究
作者:曾琬晴
指导老师:赵成清
文章简介:“新兴百美图”是对清末民初时装仕女图的总称,这种艺术形式展示了当时女性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本文运用视觉文化研究、图像分析法等理论,深度探讨了新兴百美图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叙述,不仅对女性休闲体育图景进行了构建与想象,还依据其传统内核与时尚叙事模式,实现了对休闲体育影响下女性身体国家化、商品化实践过程的图像转译。
论文题目:转化期景德镇青花装饰与代尔夫特蓝陶设计(1620—1680)
作者:郝淑乐
指导老师:汪燕翎
文章简介: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外销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崛起为背景,着重探讨转化期景德镇陶瓷与荷兰代尔夫特蓝陶在仿制、创新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探寻景德镇陶瓷在明末清初的陶瓷产业变革过程中如何满足海外市场的定制瓷需求,阐述转化期景德镇陶瓷多元和混杂的艺术面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荷兰代尔夫特蓝陶如何对景德镇陶瓷进行从技术到纹饰题材的仿制与创新。通过阐释代尔夫特陶瓷在借鉴外来文化装饰元素时,如何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对异域装饰图案与风格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展现东西方陶瓷艺术在代尔夫特的相遇融会。
论文题目:明清画史中管道昇的形象构建研究
作者:杨露
指导老师:郝文杰
文章简介:管道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且罕见的女性书法家与画家,笔者在整理资料后发现其作品与后世的文字记载之间发生了错位,而明清是这一现象发生的高峰期,本文力图通过关于管道昇相关的文献著述记载对比分析与作品真伪辨析,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元代所记载的更接近历史事实的管道昇形象与明清时期管道昇在画史中的形象的发展与对比;第二,管道昇的形象在明清画史中是如何被不同的群体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著述与伪作中重构起来的,而构建的结果又如何;第三,明清时代的画史对管道昇的形象构建的原因及其内在所蕴含的当时代艺术评价标准体系。
论文题目:以文人集会题材绘画为例分析两宋院体画的嬗变
作者:赵珞汐
指导老师:黄凌子
文章简介:宋代是皇家画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画和宫廷画均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二者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和影响。文人参与绘画活动对院体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大,士大夫审美逐渐渗透到绘画的创作与品评之中,其中院体绘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创作和品评中引入了诗书画一体的观念;文人作为社会之中地位较高的阶层,文人相关题材的绘画增多,其中表现文人集会的“写真”人物画创作展示了文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情调意趣,亦折射出两宋院体绘画间的异同及其发展动线,本文以文人集会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考察院体画在两宋的发展情况,探究两宋文化背景对院体绘画的影响。
论文题目:明代中期的画史书写——《皇明书画史》研究
作者:王纯
指导老师:杜松
文章简介:本文主要通过数据统计结合艺术史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推测的方法,总结《皇明书画史》书中反映的关于画家籍贯、身份、擅长题材和师承等信息的特点,并根据和《画史会要》和《图绘宝鉴》之间不同信息的对比,推测之间互相验证,对《皇明书画史》本身缺失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作为明代为数不多的纪传体画史,记录了很多不知名的画家,被后世画史引用,同时也代表了作者写作当时的一种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与明代晚期南北宗论提出之后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不同的存在也为明代中期的画史书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视角。
论文题目:张聿光《民呼日报图画》讽刺漫画研究
作者:陈怡铮
指导老师:支宇
文章简介:文章以晚清时期出版的《民呼日报》及其附刊《民呼日报图画》上所刊载、张聿光创作的讽刺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报的宗旨及发展面貌、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在该报所处的具体位置,考察张聿光讽刺画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和表达方式,细致探析这些讽刺画所体现的主题内容与艺术建构。张聿光(1885-1968)作为中国漫画的奠基者之一,其讽刺画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娱乐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揭露和鞭挞,以具有喜剧性的幽默形式与文图互释的视觉呈现,并结合中西方的绘画技法,展现画家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关切。同时,作品中巧妙运用的夸张、比喻与变形处理,进一步加深观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此外,研究还涉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及艺术风格等方面,为深入探究张聿光担任文化记者时所发表的讽刺画给予支撑。
论文题目:新中国十七年东北绘画中的工业形象探析
作者:谷贝尔
指导老师:彭肜
文章简介: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工业化的建设便被确定为国家的核心建设目标。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十七年期间,新中国对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革命与建设带动了工业题材绘画的诞生。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其所孕育的工业文化被用作以工业生产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题材作为表现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如何表现“工业形象”这一母题方面体现了艺术家对工业的思考、表达与再创造,是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具象化体现。本文聚焦于建国初期十七年,重点讨论中国东北地区工业绘画题材的创作内容。从宏观视角出发进行深入分类探析,以具体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以此对这一时期东北工业绘画创作题材的表现内容与形象构筑进行系统的梳理,解读其背后蕴藏的特有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