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二期)

本文由  于 2021-06-10  发布在 通知公告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美术学系主任 卢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为进一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里将毕业论文的概要向大家呈现出来。论文简介将分为二期,本期为第二期。


一、美术学

1、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

论文题目汉晋摇钱树起源研究

作者:黄媛2021届硕士)

导师:卢丁

摘要  摇钱树是流行在东汉初期至蜀汉时期的一种随葬明器,主要流行在以四川和重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此外在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亦有零星发现。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于厘清摇钱树的起源问题。首先,文章以回应关于摇钱树起源问题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说法来展开,指出摇钱树的“本土起源说”和“中原来源说”都没有真正解释清摇钱树的起源。其次,回到摇钱树产生的时代和背景之中,去分析汉代的巴蜀地区为摇钱树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通过探索和考究,笔者认为,摇钱树的源起应该是受到多元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西南夷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时至今日,大家对这两方面影响的认识稍显不足。


2、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研究

论文题目: 隐逸与净土:宋代《莲社图》新解

作者:刘振朋

导师:韩刚

论文摘要:《莲社图》是宋代艺术史研究中重要的艺术作品。莲社故事在肇始之时就具有儒学与佛学的影子,集中表现在慧远、谢灵运等人的身份特征以及学习经历中,文章的核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李公麟的儒释关系表达。本文针对李公麟的《莲社图》以及其儒释融合精神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在原境状态中看待李公麟创作《莲社图》的特殊状态,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李公麟创作的交友情况、图像创作情况。第二是围绕画面分三章(第二、三、四章)展开讨论。第二章主要围绕以谢灵运、陶渊明等为主的考察对象,说明社外之人走向隐逸的情况;第三章以“净土禅意”为主题,讨论《莲社图》中的佛教人物形象;第四章主要以“儒士逸境”为主题,讨论《莲社图》中的儒士故事情节,由此,李公麟儒释融合所表达的隐逸精神较为明晰地被分析出来。第三是从李公麟的创作全局来看待《莲社图》的价值,特别是在表达自身隐逸观点上的节点性意义。


3、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

题目:新世纪以来女性绘画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作者:简月(2021届硕士)

导师:彭肜

 要: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视野,聚焦21世纪女性绘画作品,研究分析其生态意识。以新世纪女性艺术家作品作为讨论的切入点,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生态美术的发展进行新视阈的思考与研究,旨在能够对当下许多女性生态题材作品进行打捞、梳理的同时,以生态女性理论相关论点对中国当下生态艺术进行新视野的考量与研究。文章聚焦生态女性主义对生态保护、二元消解的立场,考察探究女性艺术实践中对生态关注的不同面向与思考,挖掘女性经验下的生态意识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重思生态艺术研究一个侧面。同时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和谐关系中来考察并重识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转化,从非二元性的理论视角来反思当下关于生态美术的研究。


论文题目:基于摄影的时空图像——陈安健《茶馆》艺术创作研究

作者:曹艳晶(2021届硕士)

导师:彭肜

 要:陈安健是我国现当代艺术现象中少见的、执着囿于茶馆的地方画家。从1999年开始,陈安健一直以位于重庆黄桷坪的交通茶馆为主题题材,创作了数百幅《茶馆》系列艺术作品。

本论文以陈安健的《茶馆》系列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相较于以往学者对其进行的关乎艺术家生平历史、写实主义创作风格、社会学地域叙事等方面的考证与分析,本论文试图以陈安健艺术创作中使用的摄影媒介为着眼点,基于摄影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论述《茶馆》系列艺术里的中介视觉、多层次空间语义与时间图像内涵,以形成对“基于摄影的《茶馆》时空图像”这一观点的论证。同时,结合陈安健创作的美学与实践、《茶馆》系列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本论文将在摄影与绘画的交织互动中重新梳理写实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的方位与价值,并实现对中国当代艺术地方性、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与研究。


题目:《艺风》月刊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互动关系研究

作者:谭榜眼(2021届硕士)

导师:黄宗贤


《艺风》月刊(1933-1937)是民国时期文艺界之重要出版品,它与国内外艺术工作者互动频繁,其中包含美术教育、学术讨论、展览活动以及抗日宣传等领域。《艺风》诞生于1933年,由艺风社创办并编辑,藉由嘤嘤书屋发行出版。孙福熙(1898-1962)任《艺风》主编,他丰富的旅欧经历促使该杂志与赴法留学之青年艺术家合作。《艺风》创办之初,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便于同年透过该期刊发表简章和宣言。之后,二者在1934年联合发行《艺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号》,又于1936年出版由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所编辑的《艺风——现代艺术专号》,力求以西方经验推动中国艺术之进步。

《艺风》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跨国合作初步建构一个中西艺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艺术与国际接轨,学会成员亦通过海外展览活动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在风云激荡的年代,《艺风》与学会的交流互动全面推动中国学校教育和社会美育共同发展,更通过艺术的方式团结国民共同抗日。目前学界对于《艺风》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研究多集中于各自领域,而对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深入探索。本论文期望厘清《艺风》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背景,并重新审视二者对中国美术现代化发展的贡献。









二、设计学

1、设计艺术史论研究

题目:保罗·克利在包豪斯任教时期的设计思想研究

作者:孙倩男(2021届硕士)

导师:彭肜

要:保罗·克利的艺术创作及艺术理论在现代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其在包豪斯任教时期的设计思想却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包豪斯“总体性”发展愿景的影响与助推之下,克利设计思想的科学性维度得到初步建构。克利在包豪斯基于艺术创作的设计探索,是对审美感性在设计活动中的重视与强调,同时也是在当前时代语境中对工具理性的重思。本文从探析克利在包豪斯任教时期设计思想的源起、展开以及主要特征着手,认为克利在包豪斯设计教学中的形式的“无限生成性”和设计思想的“神秘性”不仅丰富了包豪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维度,同时也为我们探索包豪斯以及现代设计的基本属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考路径。


题目:1934 妇女国货年设计文化中的性别表征

作者:孙硕(2021届硕士)

导师:汪燕翎

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货运动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设计史的重要篇章。 本文以 1934 妇女国货年为研究对象,沿设计史的脉络,尝试从性别化 设计的角度来还原 1930 年代中国设计文化中的性别表征。

本研究分别从生产领域中的男性话语、消费领域中的女性意识、儿童物 质世界中的性别区隔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首先探讨了生产领域中的性别 话语,并在民族主义背景下,探讨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表征在国货生产中的主 要表现;其次,通过考察 1934 年的报纸、杂志、广告、产品等媒介,讨论女 性在国货消费语境中所拓展出的全新消费模式和性别新特质;最后,从儿童 物质世界的分野,如玩具、服装等生活用品等来检视民国儿童的社会性别如 何被国货塑造。

1934 妇女国货年背景中所产生的设计文化,为我们折射了中国现 代设计探索之路从国家民族到物质生产,再到日常生活的性别话语和身份探 索。通过性别这一表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早期现代设计探 索背后的深层结构、矛盾和历史动因。


题目:嬗变·认同·重构——AGI中国大陆设计师群体文化身份研究

作者:向懿锦(2021届硕士)

导师:支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发展历程中,AGI大陆设计师群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具有代表性及世界级影响的设计师有余秉楠、韩家英、陈绍华、洪卫等。改革开放之初,受西方设计思潮、港澳台地区的影响,AGI大陆设计师参照西方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塑造着自身的文化形象,但在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传达自身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回望、自觉与重构,并将其视为文化身份建构的内在诉求和最佳路径。90年代中期以后,从“去传统”的迷途走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及内涵精神的“再传统”历程。此外,置身全球化时代,AGI大陆设计师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一种混杂性,具有传承与融合的特点。他们既是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倡导者,又是外来文化、现代技术的改革者,并从国家、群体、个人三个层面不断深拓设计实践,建构多重性设计文化身份。

 

下一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一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