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首页

资讯|“艺术研究新视野”艺术与人文大讲堂 《正面像的另一面——达·芬奇<施洗约翰>再研究》成功举行

本文由  于 2022-12-07  发布在 学术看板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21130日下午1430,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新视野”艺术与人文大讲堂《正面像的另一面——达·芬奇<施洗约翰>再研究》在一教A505举行。本次讲堂特别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军担任主讲。美术学系主任李明教授担任学术策划,黄凌子副研究员担任学术主持。



本期讲坛,李军教授以达·芬奇的传世名作《施洗约翰》为中心,将“作为主体的作品”和“作为主体的作者”结合起来,探讨“主体的图像志”(une iconographie du sujet)方法论,借助于对作品细腻入微的形式分析,深入洞察作者投射于绘画之中的人生秘密,从而达成破解达•芬奇艺术创作深层心理秘密的目的。

讲座之初,李军教授从“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这一角度出发,强调“再研究”是在此前研究基础之上的推陈出新,同时也是在跨文化艺术史语境之下的新研究、新探讨。通过将《施洗约翰》与《救世主》《天使报喜》《酒神巴卡斯》等作品进行对比和勾连,引出关于画面的主体、观者与寓意暗示等问题。接着,李军教授通过详实的画面细节分析,综合运用图像及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追问“作品的身世”,并援引和剖析了五种不同的解释,即“论五家要旨”。通过多重史料的互证与诠释,李军教授再次关注到画家本人的亲身经历,从创作“原型”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比《岩间圣母》《救世主》等与《施洗约翰》相关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的演变,重新思考了达·芬奇与他的两位学徒间的关系,并就此提出“重新开始的历程”这一阐释角度。



 

讲座最后,李军教授分析了画面背景中隐藏的十字架及施洗约翰双手手势所呈现的十字架,再次回归“主体的图像志”这一方法论,并指出双重十字架的背后,可能是作者对“是我?还是另一个我?”的追问。李军教授认为《施洗约翰》这幅西方艺术史上继《蒙娜丽莎》之后最神秘的画作,可能是达·芬奇在绘画的平行时空中为自己而作。



此次讲座用时三个小时,李军教授为校内外广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其广博的研究视野、严谨的论证过程和细致扎实的学术精神令人敬仰。讲座结束后,李军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就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热烈的交流。整场讲座精彩纷呈,学术氛围浓厚,线上线下师生反响热烈。

“艺术研究新视野”艺术与人文大讲堂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聚焦艺术史、艺术理论研究的前沿话题,关注海内外学术热点,旨在开拓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引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气氛。


专家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复兴艺术史学者,跨文化艺术史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译著《宗教艺术论》、《拉斐尔的异象灵见》等。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明日·艺术史文库》、《达·芬奇全集》等丛书;论文和著作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二十九届“金牛杯”美术图书奖金奖。



上一条:视见无界 | 四川大学【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探索艺术疗愈新模式 下一条:资讯 | 在地共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非遗创新设计作品亮相小凉山非遗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