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10:30,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汪燕翎教授在一场名为“百工互鉴:中国传统工艺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夏令营线上讲座中,向同学们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工艺和设计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汪燕翎老师首先从词源对“跨文化”一词进行解析,然后以V&A博物馆2004年的“邂逅:1500-1800年亚洲和欧洲的相遇”,阿姆斯特丹“亚洲:黄金时代的奢侈品文化”,以及大都会美术馆的“忽必烈汗的艺术世界”等几场重要的中国艺术展为例,分析了这些展览的策展思路如何跨越国别和文化的限制,而将中国传统工艺看作一种全球化现象。汪老师特别引用了“忽必烈汗的艺术世界”展的导言,来引出审视中国艺术的两种视角:一种是自成一体的,绵延的文化脉络,这种内部的沿革通常通过复古来不断实现振兴。另一种则是跨文化视角,将中国艺术视为一种不断融合,不断交织的文化潮流。她强调,中国传统工艺不仅是自身历史的延续,也是不同文化间不断交流互鉴的产物。
为了说明中国艺术和设计的历史并非静态的,局域的历史,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跨界来产生全球流动,汪老师首先介绍了杰西卡·罗森教授提出的“中国弧”概念,并通过实例进一步揭示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早期物质文化交流如何发生在这一地带。此外,汪老师还从技术和艺术两条脉络介绍了青铜器、玉器、陶瓷、缂丝、木刻版画等传统工艺制作中的跨文化因素。最后,她特别介绍了早期现代以来,荷兰代尔夫特瓷对中国青花瓷的仿制,罗杰·弗莱对宋瓷的盛赞,科瓦卢比亚兹对明清版画的采纳等,以精彩的个案研究说明了中国传统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文化互化和文化共鸣。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为夏令营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工艺在全球文化互鉴中的地位与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汪燕翎老师的精彩讲述赢得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