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论坛——抗战时期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成都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以及国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课题组联合主办。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召集,邀请来自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共计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中国抗战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齐聚蓉城,共同围绕抗战时期文化力量大迁徙与艺术生态重构、“本土西行”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抗战艺术图像中的都市与乡村、延安艺术中人民性与现代性、抗战时期艺术的跨区域跨文化传播五个议题展开讨论。
第四场
第四场的主题为“延安艺术中人民性与现代性”,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慨主持,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李永强评议。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慨 主持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李林对鲁迅美术学院在抗战时期的建设与策略方针进行了梳理与阐述,指出鲁迅美术学院是为响应全面抗战爆发后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而创建的教育机构,在抗战美术中对培养文艺骨干、推动美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等方面奠定了之后中国文艺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基本底色,并对学院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结。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李林 发言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艾姝对新兴木刻“延安学派”的名称进行了考略,追溯了其所指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木刻版画家群体在抗战时期形成的艺术风格,并指出“延安学派”这一命名的内涵对于后继版画创作者的影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艾姝 发言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博士田雪考察了画家王朝闻在1931-1945年间的美术实践流变与人生行迹,并追溯其艺术理论萌芽的思想渊源,尝试还原其完整的早年思想结构,尽可能理解王朝闻对艺术理论建构的动力所在,以期对新时代探讨建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艺术理论与美术理论提供重要启示。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博士田雪 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李永强 评议
第五场
第五场的主题为“抗战时期艺术的跨区域跨文化传播”,由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陈晶主持,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伟长学者郭亮评议。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陈晶 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志红总结了抗战时期艺术的两次跨文化传播和转折,并探讨了艺术传播交流进程中传播机制的多维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媒介的多元性叠加对中国海外形象的塑造成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志红 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戎雨薇梳理了抗战时期赛珍珠和史沫特莱在中美美术国际交流中的参与及贡献,同时对比并分析二人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尤其是木刻版画的态度异同,进而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现当时中国美术的海外画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戎雨薇 发言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岳阳呈现了抗战时期苏立文与中国艺术家的交游情况,并分析了中国艺术家对于形塑苏立文独特的中国现代艺术学术态度和研究范式的影响与意义。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岳阳 发言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赵帅聚焦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为代表的机构在战时的收藏与展览机制,挖掘了其对国家政策转向的呼应方式与孕育出具有平民主义、多元主义倾向的馆藏、展陈和学术成果的工作成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赵帅 发言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伟长学者郭亮 评议
两场主题发言结束后,由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首席专家黄宗贤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收尾总结,他首先对各位参会学者表达了最真诚的敬意,并对前日彭肜教授的总结表示高度认同。对于此次研讨会,黄宗贤教授称,参会学者虽然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讨论,但是每位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事项、切入角度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是由于这种同异性,显示了抗战时期艺术研究空间的巨大性、话题的多样性、研究方法与路径的多元性。五场主题发言呈现出宏观与微观并重、文献发掘与图像解读并重、观念生成演绎的逻辑与视觉样态建构的分析并重、跨媒介书写与跨文化传播并重、聚焦片段与互文性审视并重五个特点,体现了学者应有的态度与品质。最后,黄宗贤教授宣布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并期待明年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样精彩。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首席专家黄宗贤作研讨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