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第四届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论坛 ——抗战时期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学术研讨会议纪要(一)

本文由  于 2024-10-10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论坛——抗战时期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成都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以及国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课题组联合主办。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召集,邀请来自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共计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中国抗战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齐聚蓉城,共同围绕抗战时期文化力量大迁徙与艺术生态重构、“本土西行”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抗战艺术图像中的都市与乡村、延安艺术中人民性与现代性、抗战时期艺术的跨区域跨文化传播五个议题展开讨论。


第一场

研讨会第一场的主题为“抗战时期文化力量大迁移与艺术生态重构”,由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尹成君主持,《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评议。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尹成君 主持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慨以“出关”和“入关”的双向视角指出清代“赶大营”事件促成了“百艺进疆”的文化现象,推动了内地艺术向新疆的传播;而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内地艺术家的西行流动和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新疆艺术的传播和民族国家认同建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张慨教授 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以其参与实践的“星汉灿烂”展览为讨论的切入点,通过艺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全面展现抗战时期重庆艺术生态的整体面貌、重庆地方景观的视觉表征,思考抗战时期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足迹,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教授 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将傅抱石的故实画创作放在抗战时期东晋六朝文化讨论的背景语境之中,指出傅抱石的作品融合古今对话,以东晋六朝文脉为精神支撑,创作了大量故实画,展现了深厚的民族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鹏教授 发言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在发言中指出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在重庆的西迁促进了民族艺术的挖掘与传承,徐悲鸿等大师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吕斯百等人的加入,将敦煌艺术融入教学,培养了美术人才,为民族艺术复兴贡献力量。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楠木教授 发言


第二场

第二场的主题为“本土西行”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张楠木主持,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张鹏评议。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张楠木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尹成君对抗战时期倪贻德的美术批评和艺术创作加以研究,对其特殊时期的美术批评观和全新的艺术追求进行探讨,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尹成君 发言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陈晶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武汉主题相关的视觉图像,探讨了武汉城市形象如何迅速从九省通衢、商业重镇转向保卫国家主权和抗争外敌的象征。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陈晶 发言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伟长学者郭亮聚焦淞沪会战前期日本的考察测绘与军事地图,探讨了地图所展现的战局与社会面貌,以及舆图对于社会进程发展所隐含的关键作用。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伟长学者郭亮 发言


《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对董希文敦煌时期的边地写生加以探讨,对其写生史实进行考证,进一步追问了西北写生之于董希文艺术生涯的重要意义。


《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 发言


《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对1945年叶浅予、戴爱莲、庄学本的西康之行加以研究,探讨了三人艺术采风的具体面貌,以及该行程所构建的人、事与作品及延伸的复杂意涵。


《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 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张鹏 评议

第三场

第三场的主题为“抗战艺术图像中的都市与乡村”,由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李林主持,《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评议。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李林 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探讨了抗战乡土艺术在图像叙事与视觉观念方面生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国式现代性话语谱系,以及由此形塑的战后乃至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乡土艺术的视觉表征与话语形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 发言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李永强探讨了徐悲鸿在1936年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展览具体的筹备过程入手,分析了徐悲鸿为该展览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李永强 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渟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学所构建的形态秩序、属性秩序、路径秩序,以及“本土西行”思潮如何带来了艺术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变化,进而深度影响中国艺术史学科秩序的现代体系建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渟 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屈波通过细读费穆的《狼山喋血记》与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联系两位导演的其他作品进行风格分析,探讨了其中所充分体现的“作者性”。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屈波 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讲师郭峙含从报刊媒介的书写中追溯纪游摄影产生的背景,以20世纪30年代《良友》画报的游记专栏为切口,分析游记专栏中纪游摄影的深度媒介化及其所建构的知识图景,并在隐匿的书写中揭示纪游摄影的现代性观看。



四川美术学院讲师郭峙含 发言


《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 评议


随后,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进行论坛首日的会议总结,她首先对主持、发言和评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彭肜教授指出,论坛圆满完成了第一天的所有议程,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每位专家的发言如同璀璨的星辰,展现了非常高的学术敏感性和学术功底。她相信,通过首日的交流与探讨,一定能够深化对抗战艺术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期待论坛第二日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热烈讨论。

上一条:资讯 | 第四届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论坛——抗战时期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学术研讨会议纪要(二) 下一条:资讯 | 第四届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论坛——抗战时期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顺利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