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古代书画碑帖定级专家晁岱双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开展讲座《学科建立与学术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书法综览与研究状况》。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杨帆,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晓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祝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彭再生,助理研究员于广华以及书法专业本、硕学生和校外业界人士共计80余人参加了讲座。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负责人刘志超主持讲座。讲座开始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令伟对晁岱双教授莅临学院开展讲座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他对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
晁岱双老师首先简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情况,并从馆藏古代法书中遴选部分精华进行介绍。这些内容涵盖从商代甲骨文字至清代墨迹之精华,年代跨度很大,种类极丰富,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部分藏品流传有序,是罕见的稀世珍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文献价值。晁老师从藏品来源、藏品特征、藏品研究状况、馆藏法书精品鉴赏、馆藏法书整理与研究启示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馆藏书法作品是完整的文字发展与法书体系的呈现,不仅再现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反映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也再现了书写工具与书写材料的进化史。同时,馆藏法书文物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完备,单类藏品亦成体系,如:钱币、玺印篆刻,碑帖拓本、墨迹等类,五种书体均完备,自成体系。这些书迹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且涉及文、史、哲等多个重要领域,是我们了解史实的参考资料与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字学意义。
最后,杨帆教授对晁岱双教授的讲座做了学术回应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