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3日上午,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教授策划的“视见无界”设计学系列国际讲座《二战后的设计史:工业设计师的诞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科学化教育——“乌尔姆模式”》在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德国国立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Staatliche Akademieder 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校长、著名艺术史与设计史学者伊娃·玛丽·森教授、博士(Prof. Dr. Prof. h.c. mult. Eva-Maria Seng)担任主讲。讲座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赵成清教授和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许亮副教授主持,王莉莉副教授、李贞老师以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及美术学系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讲座聚焦于二战后“新包豪斯”运动的兴起及其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深远影响。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与建筑领域的基础,而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进一步推动了设计教育的体系化与科学化,确立了“设计师”这一独立职业身份。其“乌尔姆模式”(das Ulmer Modell)以理性分析、结构严谨和科学方法著称,成为全球设计教育的重要范例。与包豪斯强调艺术性不同,乌尔姆更注重经济、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将设计视为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对后世设计教育与社会责任观念影响深远。
在讲座中,森教授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德国工业设计教育”为主题,从历史脉络出发,将内容分为学院创立背景、学院组织结构与教学体系、“乌尔姆模式“中科学方法对产品设计教学的影响及具体案例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在二战后德国设计教育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森教授首先介绍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创立背景。该学院由英格·绍尔与奥托·艾舍等人于1953年创立,其初衷是为纪念在纳粹时期牺牲的“白玫瑰”抵抗组织成员,致力于推动设计与科技、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学院在马克斯·比尔等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注重科学方法与理性分析的设计院校。
在讲述学院的组织结构与教学体系时,森教授指出,乌尔姆设计学院虽仅存在15年,却以其高度国际化的师资与学生构成、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著名的“乌尔姆模式”。该模式强调设计不是艺术,而是一个协调生产、功能、经济与符号等多种因素的理性过程。
森教授特别分析了“乌尔姆模式”中科学方法对产品设计教学的影响。学院引入符号学、控制论、数学等课程,将视觉设计拓展为“视觉传达”,并推动设计教育从直觉创作转向系统分析。她提到,尽管学院后期因经费、体制与理念分歧等问题被迫关闭,但其教学理念对南美、日本、印度等多国设计教育影响深远。
最后,森教授结合乌尔姆师生与博朗、汉莎航空等企业的合作案例,阐释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工业产品、视觉传达与公共设计中的实践成果,指出其“设计师作为协调者”的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伊娃·玛丽·森教授的讲座系统梳理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脉络与教育理念,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源流的机会。讲座内容扎实,逻辑清晰,引发了听众对设计方法、教育体系与工业实践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乌尔姆模式在当代的适用性”“设计教育中艺术与科学如何平衡”等问题踊跃提问,森教授一一作出细致回应。整场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积极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伊娃·玛丽·森教授是德国著名艺术史与设计史学者,长期致力于建筑史、城市发展、设计史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曾担任多项国际文化遗产评估与学术机构要职,并于2017年起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