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美术学系 卢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届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问题,这里仅展示他们毕业论文的概要。论文简介将分为三期,本期为第三期。
设计艺术史论研究
1.《“中国风”与20世纪初英国现代主义设计探索》
作者姓名:梁海育(2022届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汪燕翎
论文简介:在20世纪初现代主义爆发之时,“中国风”再次出现于英国的文学、艺术和设计领域,开启了一场“中国风格”的复兴。不同于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风”,20世纪初“中国风”的强势复兴具有批判西方现代性的意义,因此对于英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和修正作用。本研究尝试通过对20世纪初英国“中国风”现象的重新追踪与定义,探寻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与中国艺术之间的深度关联。并对20世纪初英国现代主义者们如何借用中国艺术与设计传统来革新“中国风”,以及被革新的“中国风”如何对英国形成其独特的现代主义设计产生影响的问题作出了特别探讨。
2. 《水手服:一种设计文化的全球流变与改写》
作者姓名:贾茹(2022届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汪燕翎
论文简介:V字形领口和宽大的方领——水手服这种独特的样式诞生自19世纪,流行至今。水手服最初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水兵制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儿童及女性时装中的常见样式,20世纪二十年代又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成为女学生制服。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水手服的设计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穿着主体从士兵到平民、从男性到女性;其符号内涵从帝国精神到幼稚童真,从理想的男性气质到暧昧的少女象征。本文在物质文化的研究视野下,厘清水手服的全球流变及意义生产过程,并从性别与权力等方面讨论其中的设计文化。
3. 《季富政川渝乡土民居建筑文化思想研究》
作者姓名:杨钞然(2022届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支宇
论文简介:西南交通大学的季富政教授作为一位乡土民居建筑的“平民研究者”,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从季富政的相关书籍和乡土建筑白描作品出发,试图在还原季富政川渝乡土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路径的同时总结其研究内容并阐述其学术见解,以期让更多人能够更为充分和全面地了解这位独具特色的西南乡土民居学者及其乡土民居建筑文化思想。
4. 《民国时期成都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作者姓名:朱宁 (2022届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汪燕翎
论文简介:民国时期西方儿童观的传入使社会察觉到“儿童”这一群体和“童年”这 一阶段的重要性。儿童玩具作为“儿童之事业”亦受到重视,国内出现许多对儿童玩具选择及设计标准的讨论。儿童玩具观的变迁折射出近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本土与西方对抗、地方与国家互动的特点。本文聚焦于民国时期的成都儿童玩具设计,通过对儿童玩具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的探讨观察近代中国儿童生活的变迁,进而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之物在社会演进中的变化。
5. 《意大利维斯帕踏板车设计文化研究(1946-1965)》
作者姓名:杨扬(2022届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赵成清
论文简介:本文考察了1946年到1965年意大利维斯帕踏板车设计文化的构建,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追溯了维斯帕踏板车出现的时代背景。战后意大利经历了巨大变革,在政府的扶持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比亚乔公司完成了重建工作。在这一时期,意大利设计界的工业设计风格基本成型,再加上“大迁移”人口对交通的巨大需求,这些因素为维斯帕踏板车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对维斯帕踏板车进行了设计学分析。维斯帕踏板车具有优秀的功能设计和造型设计:功能上,达斯卡尼奥开创性地引入了部分飞机设计的技术;造型上,受到美国流线型风格的影响,维斯帕有机形态的车身线条典雅美观,风格独特。再次,分析了消费者在维斯帕踏板车设计文化构建中起到的作用。维斯帕的文化意义在设计的身份与使用者身份的相互指涉中得到了丰富。最后,本文考察了维斯帕踏板车在不同媒介中的形象构建。20世纪50年代,在以《罗马假日》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等媒介的传播下,维斯帕踏板车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很快成为了意大利风情的象征。维斯帕踏板车从一个满足战后民众出行需求的设计日用之物,构建起了独特的设计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维斯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战后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影响了意大利以及欧美国家的交通产品生产、设计及消费,并促进了大众生活观念的革新。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1. 《成都地区汉服群体的文化认同研究》
作者姓名:邓爽(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振宇
论文简介:本文立足于文化社会学和亚文化研究的学术思路,将成都地区汉服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成都地区汉服群体文化认同的建构与流变。通过参与成都地区汉服活动、采访成都地区汉服爱好者、调研成都地区汉服群体实践历程,探讨成都汉服文化的区域特征和时代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语境中,以及大众媒体和商业介入后各种话语权形成复杂博弈,成都地区汉服文化群体的亚文化特征不断被弱化,风格符号不断被重构。在文化叛逆和文化认同的交融互动中,形成了成都地区汉服群体的复合多义的现代性文化结构。通过探究该群体文化认同的建构与流变的路径,分析汉服这样一种传统符号如何表征知识生产机制。
戏剧影视理论与批评
1.《媒介考古学下的大小屏幕——观看机制与视觉心理》
作者姓名:张莹子(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艳
论文简介:随着流媒体产业的兴起,新冠疫情的到来,电影屏幕看似在经历某种肉眼可见的变迁:传统的公共观影模式逐渐转向基于个人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放映平台的私人观影模式。电影市场和学术界对此充满褒贬不一的声音,甚至再度发出电影已死的哀悼。从传统电影史的角度来看,流媒体电影产业的崛起和小屏幕观影模式的盛行,势必被视为电影媒介历史上的关键时间节点。它们打破了长久以来我们熟悉的电影语境。但以新电影史的角度来看,对影院大屏幕与流媒体小屏幕这一组对象的理解,不该基于各自短暂的时间历史,将流媒体和电影院,小屏幕和大屏幕,进行简单对立。参考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本文试图连动庞大古老的视觉体系,将目光放及更为久远的过去,梳理大小屏幕经历的新旧变迁,理解它们如何发展至今日局面。从防火屏、屏风、手持屏、魔灯、西洋景到画布、绘画仪、暗箱、立体视镜再到窗户、珍奇柜、玻璃建筑、街头海报、小卡片印刷等等,本文将以上一系列事物视作电影屏幕发明之前的屏幕谱系,分析它们业已积累的观看机制和视觉心理如何奠定今日大屏幕和小屏幕中的媒介语言。在人类的视觉性历史中,大屏幕和小屏幕多次重现为对应关系,它们所构成的早期屏幕生存形态将解构传统电影史将流媒体小屏幕视作电影屏幕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异化者观点,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大小屏幕观影模式中,电影屏幕的深层次媒介属性及其塑造的视觉意识。
2.《重述经典:中国动画改编的当代化现象研究——以“孙悟空”“哪吒”系列动画为例》
作者姓名:冉力 (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艳
论文简介: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学叙事资源一直是中国动画创作的重要源泉。孙悟空和哪吒故事与形象在电影、电视、连环画等媒介中广泛传播,已然凝聚成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符号,并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及精神审美代表。然而受制于不同历史语境,这两者在不同动画改编作品中的形象设计和审美内涵始终处于动态改良的过程,通过对二者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廓清不同历史时期动画改编的大致思路,并以小见大地讨论时代背景对动画创作的渗透影响,以期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不同改编作品间的关系。通过总结经典案例归纳出百年来中国动画改编创作的历史经验后,本文将重点聚焦新世纪以来的动画改编创作,并将其作为艺术性和商业性博弈主要反思对象,分析中国动画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基于全球化的文化战略背景分析中国动画改编的具体创作及改进方法,以期为今后的动画改编创作提供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