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科研与创作

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届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二期)

本文由  于 2022-07-22  发布在 学术看板 栏目中  浏览次数 

前 言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美术学系  卢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届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问题,这里仅展示他们毕业论文的概要。论文简介将分为三期,本期为第二期。


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


1.《郑振铎的社会美育实践研究》

作者姓名:王梓晴(2022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黄宗贤



论文简介:论文以郑振铎的社会美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将郑振铎置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思想史中,在梳理勾画其社会美育实践图景的基础上,以他在文本编辑与刊发、文博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为切入点,从启蒙性、传承性与通俗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还原郑振铎在艺术传播与社会美育方面所做的贡献。

 

2.《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当代海洋题材绘画艺术研究》

作者姓名:刘江跃(2022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支宇


 

论文简介: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家们的海洋题材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海洋意象、视觉叙事及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对海洋题材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了海洋图像背后的自然意识、时代意识、区域意识及文化认同,并指出粤、港、澳三地艺术发展及绘艺活动交流对当地海洋绘画形式与风格的影响。通过研究湾区艺术家生平、粤港澳三地美术史及散落的海洋绘画,力求呈现湾区当代海洋题材美术创作的多元风貌,揭示岭南画派在湾区美术创作中埋下的传统基因与艺术文脉。

 

 

3. 《鲁少飞抗战漫画艺术研究》

作者姓名:郭芝惟(2022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赵成清



论文简介:鲁少飞(1903-1995)是20世纪中国漫画艺术界的鼻祖,一生为漫画艺术而耕耘。他坚持艺术创作,组织漫画运动,培养了一批先锋的漫画艺术家。抗日战争是中国20世纪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激发出了艺术家的爱国热情和艺术生命力。鲁少飞的漫画根植于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现代中国,抗战漫画艺术是其艺术创作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漫画艺术书写了中华革命史与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他以生动的造型语言、夸张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批判思想,再现了抗日革命的历史。

 

4. 《纳西索斯隐喻:庞茂琨艺术创作中的镜像建构》

作者姓名:庞韬(2022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吴永强



论文简介:庞茂琨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少有的既坚守具象语言,又执着于呈现当下的学院派画家。1983年至今,其创作已持续近四十年,构成了一部不断发问、回答和回望的内源艺术史。不同以往学者就庞茂琨个人创作历程、艺术风格、技艺形态、阶段作品等方向的考证与分析,本文试图将视点置于庞茂琨艺术创作中的镜像问题,基于图像叙事的逻辑,做如下探讨:第一,将中国当代艺术节点与庞茂琨创作阶段并置,分析其内部观看方式的变迁;第二,以《纳西索斯》为切口,分解文本骨架,剖析镜面的象征性功能与镜像建构的基本结构,呈现观者、作者与作品的间性关系,界定何为镜像建构;第三,通过庞茂琨的艺术实践,从媒介和视线两个层面,梳理镜像建构中的图像秩序与视觉逻辑。最后,结合上述内容,探讨学院派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方位性问题。

 

5. 《1929年柏林中国艺术展研究》

作者姓名:蔡国威(2022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赵成清


 

 

论文简介:1929年1月12日至4月2日,由柏林东亚艺术协会与普鲁士艺术学院在德国柏林联合举办了中国艺术展,展览图册中收录了自商周至清乾隆时期的1272件作品,征集自欧美各大博物馆、古董商与收藏家之手,其中的1250件艺术作品陈列于展览现场。本文以1929年柏林中国艺术展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历史材料与展览图册,对此次展览的筹备机构、筹备成员、作品来源、展厅陈列、展品内容、学术活动以及展览影响加以分析,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古代艺术在德国的传播,以及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研究

 

1. 《激浪中的涌动:德国“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展览及其双重批判》

作者姓名:陈展豪(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鲁明军


 

论文简介:1963年至1966年,西德青年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西格玛·波尔克、康拉德·卢埃格以及曼弗雷德·库特纳,以杜塞尔多夫为起点,举办了一系列以“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此一系列展览的产生依托于艺术与现实的双向连结,其自身也包含着双重批判逻辑,分别是针对艺术体制发起的“体制批判”以及从资本主义内部展开的“柔性批判”。在被资本主义所统摄的当下,如何从艺术实践中生成有效的观念表达及批判思维,是本文试图揭示和探掘的重点所在。

 

2.《论萨米尔·泽基对视觉艺术的神经美学研究》

作者姓名:王冰滢(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支宇



论文简介:萨米尔·泽基(Semir·Zeki,1940.11.8- )作为“神经美学之父”,其神经美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他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范式介入对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为传统美学及艺术研究体系带来了极具科学理性色彩的全新研究视角。本文将聚焦于泽基神经美学思想中针对视觉艺术研究所提出的三大重要观点,以此探究其从神经生理学视角对视觉艺术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新兴研究范式及其对当代美学研究体系的意义。

 

 

3.《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生态艺术思想研究》

作者姓名:魏琬力(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彭肜

 

论文简介:笔者力图在加塔利“三重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埃利亚松艺术实践中体现的自然生态关照、社会生态思考和精神生态意涵等问题的探讨,为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寻求一条艺术的路径。首先,本文在自然生态观方面探讨了埃利亚松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类世自然的特点,揭示的天文、地文与人文的同构关系,以及埃利亚松再造自然中的机器审美范式。然后,在社会生态观方面讨论了艺术家对照自然的社会再思考。最后,在精神生态观方面,主要对埃利亚松生态艺术中所表达的人类精神、审美境界和艺术生命进行了研究。

 

艺术思潮与艺术理论研究


1.《流变之网——坂本龙一<异步>的审美几何学》

作者姓名:果基伊辛(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吴永强

 


论文简介:不同于前人研究多聚焦于坂本龙一最为人熟知的配乐创作以及较为分散而单向的作品解读,本文的着眼点在于由《异步》出发所生成的重叠交织的关系网络。因此基于吉尔·德勒兹视角下的哲学路线所生发的审美几何语言,笔者以身份、身体和时间三个问题作入口,为《异步》建构起了三重立体且变动的网络形象:第一,在人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关系间相互遭遇及双重捕获过程中形成的拓扑态身份网络;第二,以跨媒介创作、跨感知体验为导向的具身网络;第三,在音乐、装置与戏剧所呈现的“一瞬”观念中,时间与空间由感受力(affect)触发作用的时空网络。由此发现其多变表象内部隐含的居间特征,它同时也指向了正处于复杂巨变趋势下的艺术跨界与社会交往现状所内蕴的共生动力。

 

 

2. 《真实与幻像的重构:自拍中的技术美学研究》

作者姓名:甘子月(2022届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吴永强



论文简介:对于自我形象的观照与记录,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此津津乐道。但是在过去囿于科技水平与传统观念,对于自我形象的记录往往是少数人的权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观念的解放,如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拍来对自我形象进行记录与创造,这份权力由过去的精英转向了大众,无疑是一种技术赋权。但是人们对于自我形象的记录,并不仅仅满足于客观的真实,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自拍表现出其自我内心的真实或者是由社会文化所构建出的真实。人们利用技术来创造出幻想中的真实,而在不知不觉中又被技术灌注了新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又一次发生转移,人们对于真实与幻像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幻像否定真实而成为真实,真实被幻像否定而成为了幻像。人们在这种否定中通往了一条由技术所构筑的造梦之路。







 

上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届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三期) 下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22届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一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