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视见无界:艺术与科技融合探索”【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文献展暨首届“精神康复之路-艺术疗愈探索”论坛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成功举办。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文献展由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主办。
文献展在华西医院二门诊就诊大厅展出,“我,我们”与“家”“爱”“乐”“拥抱”等多个围绕患者开展的心理健康主题的艺术与设计作品,让温暖悄悄地渗透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也让川大艺术学院师生、华西医院医生护士感受到了一份呵护他人的美好与幸福。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将满满的人文关怀和爱传递,既可能为严重精神残疾的患者带来曙光,也能为大众与患者的心理沟通与交流架起桥梁。
11月14日下午,首届“精神康复之路-艺术疗愈探索”论坛采用线上(网络会议与直播)线下结合方式,超过3200人在线参与了论坛直播,论坛由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唐向东主任主持,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况伟宏理事长、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主任医师、叙事绘画治疗师黄晓红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及美术馆馆长熊宇副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系主任许亮副教授、四川大学美术馆策展人朱月、精神康复病房的张倬秋护士长、以及上官凯莉、张佳颖、陈镪、魏震、靳泰然等项目参与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及四川省内多家精神卫生机构共同参会。川大艺术学院老师和华西医院医生深度讨论了艺术疗愈发展的可能与川大跨学科拓展艺术疗愈的优势,畅想了四川大学医学人文跨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关于【艺术X设计X心理】
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立足于四川大学这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四川大学[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发起于2021年年初,由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美术馆、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共同促成。本次项目的发起联合了医学与艺术这两个学科门类,汇聚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绘画、设计、舞蹈、声乐、艺术学理论、影视编导等多个学科专业,以实验性的姿态发掘艺术的可能、设计与心理学科领域融合的边界、重叠的疆域,探索共同的问题:如何让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好?
项目的第一阶段关键词是“实验”,即艺术家、设计师从自身的创作直觉、思维和视角出发,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参与查房、与医生讨论创作方案后进行实施,在第一阶段中可以不断修改创作方案、实验,并初步验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项目第一回展览的主题“你好 你好吗”,既指在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中艺术、设计与心理三个专业领域的友好会面和相互尊重,也指向了此次项目和展览的核心问题:重申对社会、个人精神健康的关注。
项目的第二阶段关键词是“探究”,第二回展以“低垂之眼”为主题,隐喻了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后,艺术、设计在心理领域探究到着力点的创作状态,以及三者边界跨越所生发的微妙反应,“低垂之眼”意味着目光流转后,显像不可见的(Invisibility),感知被忽略的(Insensibility)。
项目的第三阶段关键词是“社会化”,基于病耻感、康复环境等诸多社会性因素与心理健康的成因、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关联,项目联合麓湖A4美术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123美术馆等社会资源,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入地方,邀请公众一同参与。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启动座谈会现场
2021年3月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阶段研讨会现场
2021年9月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SCU ART+心理跨学科沙龙现场
2021年6月
【艺术X设计X心理】X123美术馆
绘画游戏沙龙现场
2022年6月
【艺术X设计X心理】
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作品精选
严俊雄《看不见的脸》 摄影 2022年
《看不见的脸》项目主要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八楼的病友们与自己自画像的合影,希望在呈现他们的状态的同时,对这张“看不见的脸”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讨论。艺术家严俊雄通过重新观看这些画作,意识到问题:在常规的心理治疗中无论是语言、沙盘、绘画或者我做的摄影,医生都不曾进入病友的角色,病友始终是作为一个“他者”在被审视。这或许是医生“反移情”的自我保护,但这必然也会导致治疗过程中产生“盲区”。
严俊雄《心迹·摄影工作坊》
学术支持:张骏 临床协调:寇晓敏 余建英 余良明
时间:2021年5月-2021年7月
地点: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精神重症监护病房(PICU)
为探究摄影在心理治疗中的可能,艺术家在医生的陪伴下与病友进行语言沟通,然后陪伴他们以摄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两个月时间里团队一共进行了5次摄影工作坊。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像是一座桥,连通了艺术家与病友心中的路,也连通了艺术家通往“自己”的路,倾听“心”的声音。严俊雄谈到,“我的心态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教学到之后的陪伴,最后感觉自己成了另一座桥,以另一种方式把医生与病友连接起来了。”
刘佳韵、王裕
《The Bottle青少年心理疾病成因视觉语言表达探索》
设计指导:许亮 医学指导:张骏、余良明
作品灵感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查房经历,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因心理健康问题进入PICU进行康复治疗的青少年竟多达50%,其中多数病因都来自于爱的缺失,团队对“爱”这一情感进行了反思与探讨。团队对对象进行实体建模,将瓶子作为情感载体,通过文字与对象之间的多种物理关系的模拟,总结出6种基本关系,包括:破碎、溶解、禁锢、膨胀等。通过元素周期表理性的排列方式,通过理性的视觉表现手法,对情感周期变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侯孟伶、罗琪瑶、韦敏《作为象征环境的房子》
设计指导:许亮 医学指导:张骏、余良明
房子远不止一个物理庇护所,它是一个世界,提供了行动和互动的空间。人们用自己的内在建造外壳,以庇护他们的个性。换句话说,“家”是一个由所有家庭成员培养的精神空间,通过人们在房子的区域、物品和活动中投入的心理活动而构成;而房子是这个精神空间的物质体现。该项目借助沙盘疗法的原理,在“接受分析者”(analysand)使用家庭物品沙具展开视像行为的过程中分析其所摆放家庭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查“房子”中存在的复杂的家庭模式以及个人目标。
从2021年至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联合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与医护人员一同积极发掘艺术与设计的疗愈性、创造性。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在临床治疗、康复作业的“艺术治疗”应用,让艺术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以艺术与病人共情共创,具有激发、融入作用以帮助病人表达内心,用内心力量和爱去感染、鼓励、影响病人,带动病人发现自己内心所本有力量,激励病人发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让艺术家在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互动中创作出能够带来深层次共鸣的艺术作品,反应这一特殊群体的心声。通过治疗环境和用具的设计升级、心理知识普及的视觉化转换等方面,设计师在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互动中设计出利于社会理解或能够帮助患者康复的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品。
在对于艺术和设计的价值上,使艺术与设计扎根精神康复建设,回应时代关切和社会需求,触及回归生活、服务人民的本质。从高校辐射社会,将疗愈的种子播撒到社会、播撒到人民的心里,推动社会心理美育新风尚。在跨学科的体系构建上,【艺术X设计X心理】的交叉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探讨学科之间的前瞻性、科学性共通性,初步探索“艺术+”交叉融入的实践和研究的可行模式。在专业建设上,【艺术X设计X心理】实践验证了学科之间合作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多学科的整合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艺术与设计跨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