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四川大学2024-202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3月29日下午,美术学系在文科楼315会议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全系教师围绕“AI 时代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题,就课程体系重构、跨学科融合及教学数字化转型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首先由系主任李明教授解读新版培养方案修订要点。本次修订在 2024 版方案基础上,重点强化 AI 素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加减法”优化课程结构:取消《艺术品投资与市场法律法规》《古代艺术品的保护、陈列与展示》《西藏艺术》三门课程,新增《中国版画史》专业必修课,将《艺术评论》升级为《艺术评论 AI 写作》。修订后的方案突出 “人文底蕴 + 科技素养” 的双轨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基础 - 进阶 - 实践”三级课程体系。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代表结合学科特点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李艳教授提出“戏剧 + X”跨学科课程群建设,拟开发“戏剧与心理疗愈”“戏剧 + AI”等特色模块,构建“通识鉴赏-舞台工作坊-戏剧展演”三级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巴蜀文化元素。
彭肜教授分享了《艺术评论》课程数字化转型经验,其主编的《当代艺术评论教程》将于5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同步上线智慧树 AI 课程平台。该课程通过植入“数据美学”模块,探索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支宇教授团队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艺术评论 AI 课程”系统,该系统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模式,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该项目已获校级教改立项,并在 2024-2025 学年开展试点教学。
黄凌子教授提出“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协同-AI 赋能-立体化资源”四维改革方案,建议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引入 AI 图像分析、虚拟策展等工具,构建“经典+人文+技术”的多维度资源体系。
常青教授强调实物考察的重要性,建议优化《古代美术遗存考察实习》课程,通过西安、洛阳等古都遗址的实地调研,强化学生对美术史原境的认知。
赵成清教授分享了《中国美术原著导读》课程建设经验,通过文献精读与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文、物、图、史”互证的研究能力,践行“以美育人”教育理念。
郝文杰、江秋萌、杜松等教师分别就AI辅助教学、数字策展工作坊、中国画论教学改革等议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会议最后,李明主任总结指出,本次修订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推动美术学教育范式革新。全系将以 2025 版培养方案实施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