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党群工作

“川大师者——微光”| 润物扶新竹,师恩驻心间

本文由  于 2025-09-25  发布在 师德师风教育 栏目中  浏览次数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庆祝第41个教师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彰显高尚师德,展现我校一线教师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的精神风貌,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川大师者——微光”主题征文及短视频大赛,持续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深入挖掘川大师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师者如光,聚芒成炬。即日起,“川大人事人才”微信公众号将设立专栏,陆续推出优秀作品展示,以文字与影像传递温暖与力量,以榜样故事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平凡而闪耀的师者,见证微光,汇聚光芒,共同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




润物扶新竹,师恩驻心间

作者:艺术学院 唐子越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步入研二,从当初那个初入研究生殿堂、满怀兴奋又带着几分迷茫的“新生”,悄然成长为一名即将直面毕业与就业挑战的“准研三”学子。回望过去的两年时光,于我而言,李明老师绝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导师,他更像是我在浩瀚而深邃的学术长河中,一位坚定而温暖的摆渡人,指引方向,伴我前行。提起李明老师,许多美好的词藻涌上心头:敬业、严谨、专注、负责……“师泽如山,微以致远”这句话,正是对他最贴切的写照。虽然离毕业分别尚有距离,但内心的感激早已充盈,我深深感谢李明老师。他不仅在我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倾注心血,给予我无数宝贵的指导,更以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担当的“大人”。

然而,这份顺畅的沟通和信任并非一蹴而就。回想研究生伊始,我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同学一样,面对导师时总带着几分拘谨和忐忑,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能否在众多学生中被老师记住。事实上,由于最初交流不多,加上李老师指导的各年级学生人数不少,我确实未能很快地被他记住。而改变这一切的契机,竟源于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误会”。

记得那是研一学期中段,大约第八周左右,我第一次走进李明老师的课堂——那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在此之前,尽管在本科阶段和开学双选会上与李老师有过短暂的接触,但正式课堂上的交流还是第一次。怀着对导师课堂的重视,我特意选择了前排的位置。

课程伊始,李老师提议先和大家互相认识一下,于是他沿着座位顺序,逐一询问每位同学的专业和导师。眼看着左右两边的同学都顺利回答完毕,李老师的目光最终落到了我身上,他随即问道:“那么,你的导师是谁呢?”那一瞬间,我竟有些语塞,短暂的尴尬弥漫开来。然而,一个念头迅速闪过脑海:这不正是让老师记住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几乎是脱口而出:“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话音刚落,空气仿佛凝固了一下,随即课堂里响起一阵善意的低笑。这小小的误会虽然带来了片刻的窘迫,却意外地成为了我们师生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果然,自那堂课后,李老师清晰地记住了我的名字和面孔,我的那份“怕被遗忘”的担忧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仿佛打破了某种无形的屏障,让我不再畏惧与老师交流。在后续的学习讨论和课题汇报中,我逐渐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表达尚不成熟的想法,学会了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探讨。

前文提到的学习汇报,正是李老师帮助我们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汇报交流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他那份令人动容的敬业与负责。

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二个学期,为了系统性地引导我们入门,李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情况,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学习计划——“如何从读懂论文到选题写作”,其核心便是每周一次的学习情况汇报。坦白说,最初我对这每周一次的“考验”是心怀抗拒的。一方面源于自身学术基础的薄弱,唯恐在老师面前暴露不足;另一方面则担心表现不佳会让老师失望。

然而,这些预设的担忧,在现实中从未发生。记得在第三次汇报时,我选择了一篇名为《机械之变——论秦始皇铜车马》的论文,作者是郑岩老师。文章从刘向所说的“机械之变”角度,深入分析了铜车马的工艺精妙与艺术追求。由于当时对相关领域涉猎尚浅,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异常晦涩难懂,这直接导致了我在汇报时思路混乱,表达不清,对于李老师随后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更是难以作答。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挫败感,等待着可能的批评。但出乎意料的是,李老师没有丝毫愠色,只是平静的对我说:“这篇文章的角度确实比较深,理解起来有难度很正常。这样,你把文章发给我,我看看怎么帮你梳理一下。”他的平静和理解,让我焦灼的心情逐渐消散。汇报结束后,我怀着忐忑将文章发给了李老师。考虑到临近周末,我心想老师也需要休息,并未期待立刻得到回复。然而,第二天上午,手机便接连震动起来——李老师发来了好几条长达60秒的语音消息!他不仅对那篇晦涩论文的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进行了清晰透彻的拆解,细致地回答了我汇报时未能解答的问题,更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了阅读此类高难度学术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听着老师那充满耐心的声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或许在老师眼中,一次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微不足道,但他却选择在宝贵的休息时间里,如此认真细致地回应我的困惑。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李老师那份沉甸甸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负责态度。这份感动,悄然转变了我的心态,我对每周的汇报竟开始有了一丝期待,将其视为学习和进步的宝贵机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汇报次数的累积,我在文献阅读和理解上的确取得了一些进步。

即便是在研一下学期的暑期,李老师也未曾放松对我们的要求,坚持组织每周一次的线上汇报。

在一次暑期汇报中,李老师与主讲同学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虽然我当时并非主讲,对文章的细读程度不如那位同学,但也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李老师当时依据他的理解给予了初步解答。汇报结束后,我以为这次讨论就此画上了句号,并未多想。然而,更令我再次感动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下午。李老师突然单独给我发来了几条语音消息,他说:“昨天你提出的那个问题,我当时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回答得可能比较笼统。会后我专门去查阅了一些资料,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有必要再给你补充说明几点……”那一刻,我握着手机,久久无言。

我从未想过,一位导师会如此郑重地对待学生随口提出的、甚至在他看来可能不够成熟的问题。即便是已经回答过的内容,他也会在课后反复琢磨、查证,力求给出更严谨、更全面的解释。这份对学术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每一位学生疑惑的真诚尊重与负责,深深地震撼了我。它让我无比确信,我何其幸运,遇到了一位真正将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的好导师。这份严谨与负责,不仅贯穿于日常的指导,更在我面临研究生阶段的关键节点时,给予了最坚实的支撑。

时光匆匆,三年的研究生旅程已悄然驶过三分之二。此刻,我正站在硕士论文开题的门槛上,紧张又充满期待。每一次关于选题方向的思考、每一版开题报告的雏形,我都会向李老师汇报请教。而他,依然如那摆渡的舟人,不曾有丝毫懈怠,一如既往地认真倾听、细致批阅、耐心引导。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我思路中的闪光点与模糊处,用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引导我对选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缜密的思考。回望来路,从那个因“误会”而被记住的研一新生,到今天能够相对独立地探索学术问题的研二学子,李老师的身影始终清晰。他就像学术长河中一位沉稳而智慧的摆渡人,不疾不徐,以无尽的耐心为每一位求渡的学生答疑解惑,陪伴我们穿越知识的迷雾,引领我们驶向更广阔、更光明的学术彼岸。那点点师恩汇聚的微光,早已深深镌刻在心间,成为我前行路上最温暖、最恒久的力量。


上一条:“川大师者——微光” | ‌卅载耕耘,墨田守望——记侯开嘉教授执教川大书法三十周年 下一条:资讯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主创人民日报纪念视频:以艺载史铸魂,致敬英雄传承记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