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党群工作

“川大师者——微光” | ‌卅载耕耘,墨田守望——记侯开嘉教授执教川大书法三十周年

本文由  于 2025-09-25  发布在 师德师风教育 栏目中  浏览次数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庆祝第41个教师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彰显高尚师德,展现我校一线教师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的精神风貌,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川大师者——微光”主题征文及短视频大赛,持续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深入挖掘川大师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师者如光,聚芒成炬。“川大人事人才”微信公众号设立专栏,陆续推出优秀作品展示,以文字与影像传递温暖与力量,以榜样故事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平凡而闪耀的师者,见证微光,汇聚光芒,共同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


卅载耕耘,墨田守望——记侯开嘉教授执教川大书法三十周年

作者:艺术学院 杨文杰

时光的田垄上,总有一些身影,固执地守望着。不是守着一季的收成,而是守着一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希望。在四川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在墨香流淌的书法艺术田畴里,侯开嘉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麦田守望者”。我的研究生导师刘志超老师是侯老师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因此侯老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师爷,有幸与侯老师接触日深,这份守望者的形象便印入我心田。今年,恰逢先生执教川大书法三十周年。回溯1996年底他调至川大,2006年本应退休,学校又延聘老师两次,一次一年,至2008年正式退休。老师退休之年,我在家乡太原市懵懂读着小学二年级,对四川的全部印象是那场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浑然不知在蜀地学府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正悄然卸下教鞭。他笃信:“教师,是永不退休的职业。”于是,光阴流转至今,年近耄耋的侯老师依然守望着“川大书法”这片他耕耘了半生、并将继续守望下去的麦田。

播撒:治学之道的麦种

第一次踏入侯老师课堂的研究生,耳畔响起的必是那“灵魂三问”:“你现在看什么书?你现在写什么字?最近你在上什么课?”这绝非寒暄,而是一位“守望者”对新生嫩苗深切的期许。每当学生略带忐忑地回答后,侯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治书艺,须先明书史。且不可浅尝辄止于一本,需得同时研读几本书法史论,对比思考在同样的历史长河,不同作者的目光聚焦何处?他们的阐释又缘何不同?”他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本科生以汲取知识为主,重在积累;硕士阶段,核心在于学会如何治学,掌握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博士期间,则需将学术视野极力拓宽、拓深。这其中,硕士阶段最为关键,是治学能力的筑基之时。此基不牢,读博便是空中楼阁。纵使无意深造,一旦离校,再想系统习得治学之道,难矣!”这谆谆教诲,如饱含生命力的麦种,精准地播撒进每一位初入学术之门的学子心田。他播下的,不仅是书法史的知识,更是严谨治学、追本溯源的治学态度。他更深知,书法绝非孤岛,遂要求学生目光不可囿于书斋墨池,必须广泛涉猎中国通史、中外美术史等,体悟哲学思辨的深邃,感受文学长河的滋养,乃至文字学的精微、金石学的厚重。这跨学科的视野要求,不仅是为学术研究打下广博基础,更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密码的地位,于无声处传递着文化自信的基因。

呵护:春风化雨的守望

每周五上午九点半,是侯老师与我们研究生雷打不动的约定。蓉城冬日的寒湿浸骨,他如候鸟般飞往海南三亚避寒的时节,那方小小的屏幕会准时亮起,连接起千里之外的课堂。侯老师的课堂,绝非知识的单向灌输。他常说:“我这里,不是让你来一点一滴被动接受知识的仓库。”课堂的灵魂,在于“问”。从研一到研三,每位同学都必须轮番提出本周读书、临帖或思考中遭遇的困惑。有时是史料的疑窦,有时是风格的辨析,有时是技法的瓶颈。侯老师总是凝神倾听,时而蹙眉沉思,时而眼中闪亮。最动人的时刻,莫过于他在解答过程中,忽然想到某个新颖的视角或一个尚未被充分探讨的问题。那一刻,他会下意识地挺直本已不再年轻的腰板对着提问学生说:“快!快去查查看这个方面有没有人写过文章!这个点,新!有价值!我觉得你完全可以沿着这个思路,以什么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这不仅仅是学术灵感的点燃,更是对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精神的最大肯定和精心呵护。他深厚的学养如同沃土中丰沛的养分,而他对每一个问题的重视、对每一丝灵感的敏锐捕捉与热情鼓励,则如同春风化雨,精准地浇灌着我们这些形态各异、成长节奏不一的“麦苗”。他俯下身,耐心倾听羸弱麦苗的细语,给予温暖的鼓励;他伸出援手,扶起因外界压力或自身困惑而“被风摧折”的麦苗,用经验和智慧为其加固根基;他慧眼如炬,拂去遮蔽在迷茫麦苗眼前的“尘埃”,引导其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之光。一位深情的守望者,守着一畦青翠,直到那青翠渐渐沉淀出饱满的金黄。

金穗:桃李不言的丰盈

岁月无声,守望有痕。今年,侯老师即将迎来八十虚岁的耄耋之年。回望往昔,他常淡然总结:“写字、作文、教学生。”三件事,贯穿始终,直至今日笔耕不辍,诲人不倦。那曾经稚嫩的“麦苗”早已化作“盈野金穗”,灿然生辉。他的学生,如饱满的麦粒,随风播撒,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仅在高等学府执掌教鞭、传承书艺的“师哥师姐”,就有四十余位。他们活跃在讲台、研究所,成为新一代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教育者和传播者。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是侯老师最珍视的人生瑰宝。他坦言,一生最满意之事,唯“教学生”而已。这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深情。一届届泛黄的毕业合影,在书架上无声叠起,照片里青涩的面庞,如今已在各自的领域舒展枝叶。他们或在学校里传道授业,或在文化机构守护传统,或在艺术天地挥洒才情,或以笔墨滋养人心。这便是最动人的“服务社会”,是文化种子的自然散播。每当丰收的讯息抵达侯老师耳畔,在那个承载着师生情谊的群聊,便常常跃出侯老师分享的讯息。有时是一则报道的标题截图,有时是寥寥数语的喜报:“同学获全国展大奖,可喜可贺!”“同学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深入,材料新颖。”这分享,是守望者欣慰的回响,更是对后来者无声却无比有力的期许。这桃李满天下的丰硕成果,正是对他严谨治学、倾心育人的实证,也是他一生守望价值最崇高的体现。

沃土:生生不息的根系

站在侯老师耕耘过的、并由其学生们继续守护的麦田里,青涩如我辈者,仿佛也能窥见未来的光影。那光影里,有我们逐渐挺拔的身影。我们开始笨拙地,学着老师的模样,俯身在新开垦的或熟悉的田野上,将知识的麦种,连同那份对书艺的敬畏与热爱,小心翼翼地播撒下去。我们看着新一代的麦苗在时代的微风中舒展稚嫩的叶片,体会着当初老师守望我们时的心境。一代又一代,麦种在传递中深扎其根,麦穗在接力中日臻饱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生命力的蓬勃交响,是学术血脉与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正是这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耕耘,终将无数个体的小小田亩,连缀成一片无垠的金色原野——那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与创造力的壮阔图景。

侯老师的身影,早已与川大、与书法教育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他立于时光的田埂上,站成了一种永恒的姿态——守望。他守的,何止是一届届学生?他守的是书法艺术在高等学府传承的薪火,守的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圭臬,守的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精魂。他播下的,又何止是书法的技法与史论?他播下的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情与自信,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是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情怀。这份守望与播种,早已超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范畴,深深融入了民族复兴伟业对卓越人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渴求之中。他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部生动的“课程思政”教材,无言地诠释着何为教师的使命、学问的尊严与文化的担当。他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教育者,其生命早已与学生的成长、学科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血脉相连。他守的,是比一己荣辱更重、比岁月更长的东西——那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里,一片永远青葱、永远孕育着金色希望的麦田。这便是师道的模样,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在无声的守望与接力中,铸就着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实路基。


上一条:共见“微光”| 烈焰燃星光——记恩师吴永强教授 下一条:“川大师者——微光”| 润物扶新竹,师恩驻心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