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海老师首先是一位对舞蹈研究充满热情与求知欲的“追梦人”。在成为“舞蹈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之前,海老师其实已经历过将近30年舞蹈表演、创作与教学实践工作的不同角色转换,但当他决定从舞蹈实践抽身转入舞蹈理论研究,他便迅速地进入状态,实现这一从实践到理论的华丽转身。海老师一直潜心于舞蹈前沿问题的探索和方法论研究,在全国舞蹈理论同行中,尤其在舞蹈研究新方法论的探索中,在舞蹈传播符号学相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海老师的众多优秀研究成果,具备理论一定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受到舞蹈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受老师这种探索精神的影响,在学习方面,也使我们能够有幸接触并了解舞蹈相关领域的部分前沿议题,使同学们能够开拓眼界,在舞蹈研究的一开始,就站在更高的起点,因而,也获得较快的进步与成长。
海老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致力于学生舞蹈理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案例贴近当下,提高思考与回应当下的能力。海老师尤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回应当下舞蹈创作与舞蹈传播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高学生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我们在关注舞蹈新议题、新热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整合理论知识,学会举一反三。他一直坚持“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他认为如果作为老师没有探索学科前沿的研究意识,那学生就难以获得更高的学术起点。如此即便是小众专业,也很难真正学有所获。因此,他一直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舞蹈实践及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参与舞剧观演和评论撰写,指导学生参与舞蹈学术论坛等。
第二,在德育方面,海老师尤其注重引领,真诚育人。他注重从自身的言谈、思想,作为学生的榜样,时刻引领学生为学、为事、为人。在平素的教学工作中,海老师与同学们的相处十分融洽,每一次与学生们进行沟通时,海老师都会认真地聆听他们对于学习和科研上遇到的问题,展现真诚的态度。即便有个别起初不理解老师的同学,也会在日后的学习接触中,渐渐认同并欢迎他。
海老师尤其具备平等、关爱的育人方式。日常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引导、谈话,关爱我们,帮助我们解决学业中的困惑与难题,同时也常常激励大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观念,时刻体现出朴素而有温度的师者风范。海老师经常邀请并带领大家一起参加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舞蹈展演、舞界交流及活动。通过共同参与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师生之间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使我们在学习中获得受益,在生活中得到调节。
而当每每被同学们赞美时,海老师常会说:“这没什么,我也从学生过来的,当年我遇到的老师们也都是这样对我们。”这使我们不断加深对教师言传身教的理解,这种力量将来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传承。所以说,海老师用自己真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他教过的学生,用他默默无闻的朴素行动,践行并传承着立德树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