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党群工作

共见“微光”| 以微光成就璀璨——致川大师者海老师

本文由  于 2025-09-25  发布在 师德师风教育 栏目中  浏览次数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人的一生中,老师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以看似微小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教育我们成为有专业能力、有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而且还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成为有品格、有担当的人的榜样。

一直耳染目濡,母校川大始终注重培养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并坚持贯彻“四个相统一”理念的教师标准和要求。这一理念从德育、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学子为学、为事、为人,以其身为范、以其德为师。在川大求学的时间里,所遇到的许多老师,都以他们渊博、精进的学识,心无旁骛的学者风范,引领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这些师者,他们往往并没有说过太多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展示出堪称伟大的业绩,但却用他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在我的硕士求学之路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他就是我心目中那种以身作则,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践行着教书育人使命,并具备优秀教师职业道德的师者,这位老师,便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海老师。


潜心专业,探索创新

做学生成材的起点

在我眼里,海老师首先是一位对舞蹈研究充满热情与求知欲的“追梦人”。在成为“舞蹈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之前,海老师其实已经历过将近30年舞蹈表演、创作与教学实践工作的不同角色转换,但当他决定从舞蹈实践抽身转入舞蹈理论研究,他便迅速地进入状态,实现这一从实践到理论的华丽转身。海老师一直潜心于舞蹈前沿问题的探索和方法论研究,在全国舞蹈理论同行中,尤其在舞蹈研究新方法论的探索中,在舞蹈传播符号学相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海老师的众多优秀研究成果,具备理论一定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受到舞蹈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受老师这种探索精神的影响,在学习方面,也使我们能够有幸接触并了解舞蹈相关领域的部分前沿议题,使同学们能够开拓眼界,在舞蹈研究的一开始,就站在更高的起点,因而,也获得较快的进步与成长。

海老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致力于学生舞蹈理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案例贴近当下,提高思考与回应当下的能力。海老师尤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回应当下舞蹈创作与舞蹈传播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提高学生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我们在关注舞蹈新议题、新热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整合理论知识,学会举一反三。他一直坚持“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他认为如果作为老师没有探索学科前沿的研究意识,那学生就难以获得更高的学术起点。如此即便是小众专业,也很难真正学有所获。因此,他一直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舞蹈实践及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参与舞剧观演和评论撰写,指导学生参与舞蹈学术论坛等。

第二,在德育方面,海老师尤其注重引领,真诚育人。他注重从自身的言谈、思想,作为学生的榜样,时刻引领学生为学、为事、为人。在平素的教学工作中,海老师与同学们的相处十分融洽,每一次与学生们进行沟通时,海老师都会认真地聆听他们对于学习和科研上遇到的问题,展现真诚的态度。即便有个别起初不理解老师的同学,也会在日后的学习接触中,渐渐认同并欢迎他。

海老师尤其具备平等、关爱的育人方式。日常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引导、谈话,关爱我们,帮助我们解决学业中的困惑与难题,同时也常常激励大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观念,时刻体现出朴素而有温度的师者风范。海老师经常邀请并带领大家一起参加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舞蹈展演、舞界交流及活动。通过共同参与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师生之间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使我们在学习中获得受益,在生活中得到调节。

而当每每被同学们赞美时,海老师常会说:“这没什么,我也从学生过来的,当年我遇到的老师们也都是这样对我们。”这使我们不断加深对教师言传身教的理解,这种力量将来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传承。所以说,海老师用自己真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他教过的学生,用他默默无闻的朴素行动,践行并传承着立德树人的使命。




甘为人梯,亦师亦友

与学生共同成长

海老师常在课堂上说,“教学相长,我与我的学生亦师亦友,在学术上相互探讨,咱们共同成长。”海老师曾提及他的父辈兄弟全是西部藏区高原的一线教师,是教师之家的孩子,所以于他而言,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情怀。

来川大学习的时间里,一直看到海老师在教学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他为舞蹈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层次不同,内容丰富的多门专业理论课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起舞蹈理论教学的重担。在紧追学科前沿的同时,他还曾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性舞蹈论文比赛,申报、实施并完成川大第一个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带领研究生进入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还编排并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多项专业舞蹈赛事,斩获多个奖项…平素还指导多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常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当老师就是和学生一起不断体验青春与成长”,作为导师,海老师给自己和学生也定下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名与四川大学这所研究型高等学府相匹配的当代“高级舞蹈知识分子”,强调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要补齐在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方面与传统学科的差距。强调本科阶段理论基础的夯实与研究生阶段学术能力的培养并重,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学科研究之中,指导他们积极发表成果。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传、帮、带”的育人理念,引领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想睿智的舞蹈“新人”。


寸有所长,因材施教

予学生人生的微光

作为一名舞蹈理论教师,海老师把艺术追求“人的丰盈与完善”作为育人的崇高目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学生成才提供支持,为学生进步树立榜样。

海老师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我们要用勤奋擦去金子上的污渍和灰尘,让它早日发光。”海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的规律,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认为每个同学的身上都具有其他同学所不具的优势,因而同学之间既要相互学习,也要善于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中,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学术选题,在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学术亮点。掌握小语种的同学可侧重于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或舞蹈的跨文化传播案例研究,“深耕”自媒体的同学,则应从数字人文的舞蹈传播现象入手,具有民族地区生活经历的同学,则需要对地域性民俗舞蹈加以关注…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学术方向逐渐明晰,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黎明前的远行,无数的人们在途中追寻着无尽的远方,而途中遭遇的美与善则像萤火般闪动着微微的光。虽然匆忙前行的脚步最终会将它们抛于身后,却也会有人将眸中曾映射过的微光打磨成星辰,当星辰汇聚为一条银河,耀目的光便足以照亮脚下的路,迎来晨曦,将生命反射得华美而璀璨。

求学路漫漫,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在此,我想对海老师说:您的辛勤工作不会被时间和岁月湮灭,每一份付出都已变成我们前行路上的点点星光。愿您继续以微光之姿发光发热,用爱心和耐心去引领那些燃烧着青春梦想的年轻人。我相信,在您的身边,因您的陪伴和坚守,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光芒!


艺术学院  韩雨琦



上一条:师德润心 家风促廉 |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赴贺麟故居开展师德师风实践教育活动 下一条:共见“微光”| 烈焰燃星光——记恩师吴永强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