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老师是在大一下学期的外国美术史课上,老师虽然年过半百,却一点不被年龄和身份所拘束,身着色彩清新的牛仔夹克和时尚的运动鞋。一身年轻化的装扮,走起路来也是匆忙中带有一丝活泼跳跃,让人倍感可爱和亲近。但经过几节课的“洗礼”,我却发现老师的课堂安排全然不似表面上那般“轻松休闲”,一堂课听下来,我看着自己写下的几大页笔记,觉得在些许疲惫外也收获了更多的悟性与振奋。老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细致入微的。初次接触艺术史,学生们不免觉得迷茫又困惑,大多数同学不仅不了解艺术史论的专业术语与学习方法,连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身为艺术生的我们的薄弱环节。但吴老师却从不摆架子也从不抱怨我们的愚笨,而是循循善诱,举重若轻,不知不觉地把我们带入关于艺术史的知识海洋。他精心准备的课件总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尽管信息量大,知识头绪纷繁,但却重点突出,轮廓清晰。印象最深的是学习到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观念性和形式性更强,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各种思潮流派、各种艺术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而概念本身又深奥晦涩、扑朔迷离。但吴老师的讲解却总是能够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出艺术史的逻辑与现代艺术的真谛。他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艺术划分为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表现主义三条道路,顿时给了我原本混沌的认知以清晰的坐标,逐渐疏通了我脑海中有关现代主义艺术的核心诉求、发展脉络及规律性的理解。
信息量大却不会让人感觉照本宣科和知识迂腐守旧,吴老师的课堂总是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艺术原本就应该是鲜活而闪亮的,学习者应该是去具身体验,置于立体化的场域去观察体会,去与艺术作品达到心意相通,而非只是通过书本去隔靴搔痒。吴老师经常会在课间放给我们看他赴国外游历博物馆、观览大师原作的留影。虽然我们未曾有过同样的在场经验,但却能从他拍下的照片中,从他与艺术杰作相晤时眼里绽放出的光华感受到,我们正在接触的是多么美好迷人的人类造物!在浩瀚的艺术世界里有着人类精神与创造力的深刻传达。讲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阿卡迪亚的牧羊人》中精彩的隐喻,说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迷幻飘渺的色域绘画,谈起生命短暂的法国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尔追求知识的热忱,老师总是会流露出真实情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不知疲惫。说到精彩之处甚至手舞足蹈,冒出几句可爱又亲切的家乡话,引得同学们开怀解颐。这些情景让我们对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期待。我想,也许在我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多年后,吴老师的课堂也仍会是我怀念的最纯真充实的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