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CN 

党群工作

共见“微光”| 烈焰燃星光——记恩师吴永强教授

本文由  于 2025-09-25  发布在 师德师风教育 栏目中  浏览次数 

烈焰燃星光

世人描写老师,总是赞扬其答疑解惑、诲人不倦,总是感动其案前灯下、夙兴夜寐,总是歌颂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识渊博、以身作则,这些美好的词语用在您身上恰如其分,可我总觉得还未贴合您在我心中的画像,如未点睛的游龙,缺少最后一丝神韵。对艺术充满永不停息的激情,对教育教学充满永不消退的挚爱,对事业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追求尽善尽美,这才是您,不管是作为学者、艺术家还是老师,抑或是平凡的人,总是保持着不竭的鲜活生命力的人!


初遇老师是在大一下学期的外国美术史课上,老师虽然年过半百,却一点不被年龄和身份所拘束,身着色彩清新的牛仔夹克和时尚的运动鞋。一身年轻化的装扮,走起路来也是匆忙中带有一丝活泼跳跃,让人倍感可爱和亲近。但经过几节课的“洗礼”,我却发现老师的课堂安排全然不似表面上那般“轻松休闲”,一堂课听下来,我看着自己写下的几大页笔记,觉得在些许疲惫外也收获了更多的悟性与振奋。老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细致入微的。初次接触艺术史,学生们不免觉得迷茫又困惑,大多数同学不仅不了解艺术史论的专业术语与学习方法,连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身为艺术生的我们的薄弱环节。但吴老师却从不摆架子也从不抱怨我们的愚笨,而是循循善诱,举重若轻,不知不觉地把我们带入关于艺术史的知识海洋。他精心准备的课件总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尽管信息量大,知识头绪纷繁,但却重点突出,轮廓清晰。印象最深的是学习到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观念性和形式性更强,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各种思潮流派、各种艺术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而概念本身又深奥晦涩、扑朔迷离。但吴老师的讲解却总是能够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出艺术史的逻辑与现代艺术的真谛。他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艺术划分为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表现主义三条道路,顿时给了我原本混沌的认知以清晰的坐标,逐渐疏通了我脑海中有关现代主义艺术的核心诉求、发展脉络及规律性的理解。

信息量大却不会让人感觉照本宣科和知识迂腐守旧,吴老师的课堂总是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艺术原本就应该是鲜活而闪亮的,学习者应该是去具身体验,置于立体化的场域去观察体会,去与艺术作品达到心意相通,而非只是通过书本去隔靴搔痒。吴老师经常会在课间放给我们看他赴国外游历博物馆、观览大师原作的留影。虽然我们未曾有过同样的在场经验,但却能从他拍下的照片中,从他与艺术杰作相晤时眼里绽放出的光华感受到,我们正在接触的是多么美好迷人的人类造物!在浩瀚的艺术世界里有着人类精神与创造力的深刻传达。讲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阿卡迪亚的牧羊人》中精彩的隐喻,说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迷幻飘渺的色域绘画,谈起生命短暂的法国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尔追求知识的热忱,老师总是会流露出真实情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不知疲惫。说到精彩之处甚至手舞足蹈,冒出几句可爱又亲切的家乡话,引得同学们开怀解颐。这些情景让我们对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期待。我想,也许在我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多年后,吴老师的课堂也仍会是我怀念的最纯真充实的大学课堂。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为人师表,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难做到的是高风亮节,立德树人。进入大学校园,从事教学、行政与学生生活管理的老师各司其职。其中,专业课老师除了教学与论文指导,似乎和同学相处的时间相对稀少,距离相对遥远。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对老师渊博学识与教授身份的景仰,学生难免会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但与吴老师相处我们却毫无压力。吴老师性情豁达,待人真诚坦率,他的和蔼亲切、他待人接物的宽厚爽朗,可谓以身作则,教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为人之道。还记得刚刚成为吴老师门下弟子之一的时候,为了欢迎新同学到来,吴老师自己破费邀请我们与同门师兄师姐聚餐。在饭桌上,他讲起他的所见所闻与有趣的童年往事,谈吐间妙语连珠、议论风生,仿佛不是在和弟子相处,而是在与过往多年的老友们畅聊。同学们接着老师的话题各抒己见,气氛和谐融洽,也让初入师门的我们缓解了紧张情绪,放下了预期的负担,融入到这愉快动人的氛围中了。为了增进师生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吴老师来校上课,只要有机会,便利用用餐时间把大家聚集到一起,而次次都是他自己破费,他说,我有工资你们还在花父母的钱,所以应该我请你们吃饭。此外,吴老师也经常珍惜课间的机会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向,设法帮大家排忧解难。还记得我因为远赴厦门参加游泳比赛一事向老师请假,老师非但没有加以阻止,反倒表示肯定和赞赏,并鼓励我能够适当跳出专业界限去尝试有益身心的活动。他时常告诫我们,身心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成才首先是要成人;没有健康的身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人生便罕有幸福可言,也无真正的成功可言。总之,与吴老师相处总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觉得“教授”并不等于神秘威严,并不高不可攀。吴老师也是我们最能信任的朋友。美德如果并不只是写在书上、存在于嘴里,那么,她就需要情感的滋润。吴老师的为人治学,出之自然,归之日常;从不惊天动地,却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沁人心田,让我们倍感亲切温暖。我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不仅有师恩,还有友情。这就是我切身感知到的活的师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成为真诚、豁达、让人愉快的人。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善解人意,言信行果,是吴老师留给我的显著印象。小到同学帮他倒茶时他总是谦和道谢,大到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对艺术的激情、对学术事业的严谨自律,从这一年与老师的相处中,我体会到了他从艺治学的原则、为人处世的风度。有着教授、学者、艺术创作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的他总是格外忙碌,有时为了完成承诺给他人的评论文章或是艺术展览策划案等等,他常常焚膏继晷,甚至通宵达旦地伏案奋笔。他凡事亲力亲为,追求尽善尽美。即使有时睡眠不足,也会及时调整好状态给同学们带来情绪饱满的课堂教学,不会因自己的劳累丝毫影响我们的课业。我总是感叹于吴老师仿佛永不衰竭的精力,他对于教育教学、艺术工作和学术事业总是有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对于为他人许下的承诺总是竭诚以赴、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虽然他自嘲自己是处女座,常与自己较真,但对待他人,他又是那么善解人意,宽容和平,表现出最大限度的理解。他常说,高标准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我想,这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然看似愚笨,却实为大智大慧。有了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断挖掘潜力,实现价值;才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求学之路上做到勤劳精进,而又不骄不躁;才能在修身与为人方面虚怀若谷、不矜不伐。

若要描绘您在我心中的画像,我会画出您爽朗的笑容,会用有着鲜活感染力的橘红色来涂抹,点缀着清新而又平易近人的草木之绿,会用像火、像向日葵般热烈又富有激情的意象来装饰画面。吴老师,您不仅为着艺术、学术与教学、育人事业燃烧着自己旺盛澎湃的生命力,也以其燃烧形成的光照,在我们穿行世界的路上洒满星光。


艺术学院 奉洛颜


上一条:共见“微光”| 以微光成就璀璨——致川大师者海老师 下一条:“川大师者——微光” | ‌卅载耕耘,墨田守望——记侯开嘉教授执教川大书法三十周年

关闭